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雷暴云电荷密度的测量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11:14
【摘要】: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会凝结成水滴形成雷暴云。雷暴云电荷结构一般具有三极性结构特征,云体上部为主正电荷区,下部为主负电荷区,云体底部为一个较弱的正电荷区。当雷暴云内部电荷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闪电。雷暴云电荷密度的测量,有助于人们了解雷暴云电荷结构和闪电发生的类别、接地位置及传播特征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性,对于人们探测和预警闪电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人们对于雷暴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电场,雷暴云电荷密度的测量为雷暴云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方法。由于现有的测量仪器无法满足雷暴云气体电荷密度的测量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雷暴云电荷密度的测量系统,可置于山顶或通过探空气球上升到云层中进行测量。为了克服雷暴云带电气体本身没有固定形态这一特殊情况,本文设计了一种双筒式结构的电荷感应传感器,通过置于电荷感应传感器一端的风扇将雷暴云带电气体吸入电荷感应传感器中,测量带电气体所产生的静电势,通过公式计算出雷暴云电荷密度。硬件电路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系统稳定性、降低干扰,选用STM32为核心主控制器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主要包括STM32外设电路、振动电容传感器驱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和电源电路等。STM32外设电路主要有时钟电路、数模转换电路和SD卡驱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包括前置信号放大电路,低频滤波电路和相敏检波电路。SD卡为测量系统进行户外测量提供了大容量的数据存储保证。最后系统软件设计部分阐述了各模块设计思路和主程序流程。采用Keil uVision4实现各模块驱动程序设计。采用QT完成上位机软件设计,实现测量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提供直观化的数据检测、查询等功能。根据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STM32的雷暴云电荷密度测量系统达到了测量要求。具有数据采集迅速、精确度高以及系统稳定。在简化电路的设计下,电路抗干扰能力强,可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数据测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15.35;P42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凤霞,张义军,郄秀书,言穆弘;雷暴云不同空间电荷结构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03年03期

2 郭凤霞;张义军;言穆弘;赵阳;;青藏高原雷暴云降水与地面电场的观测和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07年02期

3 赵中阔;郄秀书;张广庶;张廷龙;张彤;郭凤霞;窦志强;;雷暴云内电场探测仪及初步实验结果[J];高原气象;2008年04期

4 杨夯;康桂红;冯桂力;杨帆;车晓骏;;一种三维雷暴云起电—放电模式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5 郭凤霞;孙京;;雷暴云起电机制及其数值模拟的回顾与进展[J];高原气象;2012年03期

6 孙安平,言穆弘,张鸿发,张义军;播撒金属丝对雷暴云电结构影响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00年01期

7 郭凤霞;张义军;言穆弘;;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暴云电荷结构特征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7年01期

8 郭凤霞;张义军;言穆弘;;三维雷暴云电耦合数值模式中空间电位的求解[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9 赵中阔;郄秀书;张廷龙;张彤;张鸿发;王勇;佘勇;孙宝来;王怀斌;;一次单体雷暴云的穿云电场探测及云内电荷结构[J];科学通报;2009年22期

10 张廷龙;杨静;楚荣忠;赵果;张彤;;平凉一次雷暴云内的降水粒子分布及其电学特征的探讨[J];高原气象;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京;;雷暴云起电机制及其数值模拟的回顾与进展[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2 王宁宁;谭涌波;师正;郭秀峰;;气溶胶与雷暴云电荷结构相关关系的数值模拟[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杨静;郄秀书;张广庶;赵阳;张彤;;发生于山东沿海雷暴云上方的红色精灵[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4 师正;谭涌波;王宁宁;郭秀峰;;雷暴云电荷结构对地闪击地点影响的数值模拟[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C];2011年

5 王宁宁;谭涌波;;耦合气溶胶模块的雷暴云起电模式[A];S13 第十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灾害与风险评估[C];2012年

6 郄秀书;杨静;张广庶;张彤;;我国东部沿海地区Red sprites观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王昊亮;郭凤霞;孙京;;雷暴云内放电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1第十一届防雷减灾论坛[C];2013年

8 师正;谭涌波;王宁宁;郭秀峰;;雷暴云底部正电荷对闪电类别影响的数值模拟[A];S13 第十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灾害与风险评估[C];2012年

9 梁忠武;谭涌波;师正;朱俊儒;郭秀峰;;雷暴云底部正电荷区对闪电类型影响的数值模拟[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1第十一届防雷减灾论坛[C];2013年

10 胡渝宁;李森;;基于FY2D静止气象卫星云图中雷暴云团的识别[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周清春;人工引雷:擒得银蛇下九天[N];科技日报;2005年

2 陈琼 曾振华;湖南:一“雷击村”25年被雷击死11人伤亡143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李春生;航空飞行与电击现象[N];中国气象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曾庆锋;雷暴云地面电场特征和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的雷电预警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2 谭涌波;闪电放电与雷暴云电荷、电位分布相互关系的数值模似[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梦雪;冰粒子相对增长及中低层水汽对雷暴云微物理及电过程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宋晨曦;基于地面电场资料的雷暴云电荷结构反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江涛;冰晶浓度对雷暴云微物理和起电过程的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陈浩然;气溶胶沉积核化方案改进及对雷暴云起电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杨阳;雷暴云电荷密度的测量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6 程斌;三维雷暴云模式起电放电的改进和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王宁宁;气溶胶对雷暴云电荷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赵鹏国;雷暴云起电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2年

9 王芳;吉林地区雷暴云特征的数值模拟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0 师正;雷暴云电荷结构对闪电放电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4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64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a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