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地基、空基臭氧资料的对比与臭氧加热率的分层计算

发布时间:2020-06-12 12:55
【摘要】:本文选取TOU、OMI、GOME2A、SBUV、MLS及AIRS六种不同卫星反演的臭氧资料,Brewer 和 Dobson两种地基观测的臭氧资料,ECC球载电化学探测的臭氧资料和ECMWF模式反演的臭氧资料,对北半球低、中、高纬度地区不同站点2004-2014年段内不同资料对应的臭氧总量及臭氧垂直廓线进行了对比分析,还通过讨论不同臭氧资料的优缺点,采信数据质量较优的MLS臭氧垂直廓线资料,计算了低、中、高纬度地区各站点不同层次上的臭氧加热率,并分析了臭氧加热率随高度、时间和纬度的分布特征。结合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对比及相应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ECMWF及各卫星反演的臭氧总量与高精度的地基臭氧总量之间的相对偏差较小,在-5%-5%之间,且负值居多,表明ECMWF及各卫星反演的臭氧总量多数情况下较地基臭氧总量偏小。另外,中、高纬度地区各资料之间的差异明显较低纬度地区的小,而一年中臭氧总量较低的夏秋两季的偏差也较春冬季的小,表明当臭氧总量较大时不同资料间的臭氧总量差异也较大。其中,SBUV与地基臭氧资料之间的离散度最大,而OMI则与之最为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不同资料的臭氧总量中OMI资料较其它资料有更高的可信度。不同臭氧垂直廓线资料的对比结果相对较为复杂,表现为不同高度段的对比结论有着明显的差异。ECMWF臭氧廓线是非实测臭氧资料,因而其数据资料及可信度明显低于其它资料。AIRS臭氧含量在对流层中下层与ECC之间的差异较小,而在平流层中层与ECC的偏差却最大。MLS臭氧廓线的偏差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内的偏差较为明显,而在其它各层上的偏差都很小,在-10%-10%之间变化。另外,对比不同臭氧廓线资料与ECC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各资料与ECC的相关性随着高度和纬度的增加相关性有所改善。其中,各层MLS臭氧含量与ECC臭氧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好,且较其它资料与ECC的相关性最好。表明MLS卫星臭氧廓线资料的数据质量较其它资料更优。对不同层次上的臭氧加热率进行计算发现:臭氧加热率的高值区集中在平流层上层到中间层下层,于1hPa附近达到最大。而臭氧含量的高值区则主要集中在平流层的20~1hPa,在10)hPa附近达到最大。即臭氧加热率随高度的变化与臭氧含量随高度的变化并非一一对应,表明臭氧加热率不只与臭氧含量有关,还受太阳高度角、反照率、空气密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龙骅;;臭氧洞 为什么只在南极有[J];知识就是力量;2014年02期

2 周祖华;;地球臭氧洞新释[J];农业知识;1995年05期

3 王云变;爱护臭氧 保护人类[J];陕西气象;2002年06期

4 ;臭氧洞发现25周年:一场生态灾难得以避免[J];创新科技;2010年05期

5 陆龙骅;;臭氧与臭氧洞[J];自然杂志;2012年01期

6 徐冰;;五问北极“臭氧洞”[J];今日科苑;2012年06期

7 小川利};柴崎和夫;米志新;;南极春季臭氧的减少——臭氧洞[J];气象科技;1988年06期

8 张学勤;新的臭氧洞现象[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5期

9 侯赣生,傅传鸿;关于臭氧洞研究的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S2期

10 言文;;臭氧洞仍在扩大[J];科学;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天奕;冼桃;傅云飞;;基于OMI探测的全球臭氧气候特征分析[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2 黄富祥;刘年庆;;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卫星遥感监测[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C];2011年

3 杨学祥;;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刘年庆;黄富祥;王维和;;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5 张健恺;;青藏高原臭氧柱总量变化的趋势分析[A];S4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天气气候影响[C];2012年

6 陆龙骅;卞林根;;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的大气臭氧变化[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7 张东启;卞林根;高龙;郑向东;;南极中山站臭氧探空初步结果[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广菁 实习记者 闫松 甘勃;消除臭氧洞仅仅禁氟是不够的[N];大众科技报;2007年

2 孔岩 译;臭氧洞影响高空大气温度和环流[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江道辉;北极并未出现臭氧洞[N];大众科技报;2011年

4 实习生 徐冰;五问北极“臭氧洞”[N];科技日报;2011年

5 郭起豪;北极真的会出现臭氧洞?[N];北京日报;2012年

6 郭起豪;北极真的会出现臭氧洞吗?[N];中国矿业报;2012年

7 编译 孔岩;三因素导致二零一一年北极臭氧洞形成[N];中国气象报;2013年

8 张星海;风云卫星发现北极臭氧减少[N];北京科技报;2011年

9 记者 李大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监测到北极“臭氧洞”[N];科技日报;2011年

10 清源;南极上空的臭氧洞[N];大众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颜晓露;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臭氧和温度垂直分布特征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树;臭氧廓线和紫外辐射观测及对卫星产品的验证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侯孟娇;地基、空基臭氧资料的对比与臭氧加热率的分层计算[D];云南大学;2016年

3 申倩倩;上海地区臭氧数值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闯;青藏高原东北侧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及个例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5 徐凤英;东亚地区臭氧变化与云南降水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6 张倩;北半球地面臭氧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颜晓露;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和臭氧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邴单;溴破坏臭氧机理的从头算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09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09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f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