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空基臭氧资料的对比与臭氧加热率的分层计算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龙骅;;臭氧洞 为什么只在南极有[J];知识就是力量;2014年02期
2 周祖华;;地球臭氧洞新释[J];农业知识;1995年05期
3 王云变;爱护臭氧 保护人类[J];陕西气象;2002年06期
4 ;臭氧洞发现25周年:一场生态灾难得以避免[J];创新科技;2010年05期
5 陆龙骅;;臭氧与臭氧洞[J];自然杂志;2012年01期
6 徐冰;;五问北极“臭氧洞”[J];今日科苑;2012年06期
7 小川利};柴崎和夫;米志新;;南极春季臭氧的减少——臭氧洞[J];气象科技;1988年06期
8 张学勤;新的臭氧洞现象[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5期
9 侯赣生,傅传鸿;关于臭氧洞研究的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S2期
10 言文;;臭氧洞仍在扩大[J];科学;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天奕;冼桃;傅云飞;;基于OMI探测的全球臭氧气候特征分析[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2 黄富祥;刘年庆;;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卫星遥感监测[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C];2011年
3 杨学祥;;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刘年庆;黄富祥;王维和;;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5 张健恺;;青藏高原臭氧柱总量变化的趋势分析[A];S4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天气气候影响[C];2012年
6 陆龙骅;卞林根;;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的大气臭氧变化[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7 张东启;卞林根;高龙;郑向东;;南极中山站臭氧探空初步结果[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广菁 实习记者 闫松 甘勃;消除臭氧洞仅仅禁氟是不够的[N];大众科技报;2007年
2 孔岩 译;臭氧洞影响高空大气温度和环流[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江道辉;北极并未出现臭氧洞[N];大众科技报;2011年
4 实习生 徐冰;五问北极“臭氧洞”[N];科技日报;2011年
5 郭起豪;北极真的会出现臭氧洞?[N];北京日报;2012年
6 郭起豪;北极真的会出现臭氧洞吗?[N];中国矿业报;2012年
7 编译 孔岩;三因素导致二零一一年北极臭氧洞形成[N];中国气象报;2013年
8 张星海;风云卫星发现北极臭氧减少[N];北京科技报;2011年
9 记者 李大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监测到北极“臭氧洞”[N];科技日报;2011年
10 清源;南极上空的臭氧洞[N];大众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颜晓露;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臭氧和温度垂直分布特征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树;臭氧廓线和紫外辐射观测及对卫星产品的验证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侯孟娇;地基、空基臭氧资料的对比与臭氧加热率的分层计算[D];云南大学;2016年
3 申倩倩;上海地区臭氧数值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闯;青藏高原东北侧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及个例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5 徐凤英;东亚地区臭氧变化与云南降水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6 张倩;北半球地面臭氧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颜晓露;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和臭氧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邴单;溴破坏臭氧机理的从头算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09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09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