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热带强对流区域深对流系统降雨特征和潜热结构

发布时间:2020-06-13 21:49
【摘要】:热带深对流系统是影响非绝热加热及大气环流的关键因子,进一步量化、完善不同深对流系统的潜热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不同云系统与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挑选出2006.2011年六年期间MODIS与TRMM PR交叉轨道资料,利用二者观测侧重点的不同量化不同深对流系统的潜热加热结构及其对热带潜热三维结构的贡献。在相同尺度下,聚集型中尺度对流系统(CMCSs)中PR降雨雷达反射率因子在对流层高层(7km)相对于离散型中尺度对流系统(SMCSs)更弱,同时PR降雨类型资料显示CMCSs系统性地含有更多层云降水,CMCSs深对流降雨雨强也较其他系统偏大。随着深对流系统尺度的增大,其层云降水所占的比重一致增加,深对流降雨雨强也随尺度增加而增大。这些结果与之前研究发现的较大的层云降雨区域通常与更大的对流层湿位能相关联相符。对深对流系统进一步考察发现海洋区域的回波结构和潜热廓线都差异较小,不同类型降水的单位降水量对应的潜热廓线在不同深对流系统中基本一致,但与陆地区域差别较大:陆地区域的深对流系统发展地更高,同时潜热廓线的峰值下移,主要是因为陆地区域对流降水比重较大。不同大陆区域不同类型降水的单位降水量对应的潜热廓线在不同深对流系统中也基本一致。由此本文建立了根据各类系统的降雨量比重或发生频率估算潜热结构的方法,以量化不同区域及天气、气候条件下深对流系统的潜热结构的时空分布。此方法不再局限于PR与MODIS的交叉数据集,可以扩展到所有A-Train MODIS资料,未来可以应用于有关深对流系统的潜热贡献对天气或气候现象(如MJO、ENSO、季风等)的影响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6.6;P4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郑永光;陈炯;;华南及邻近海域夏季深对流活动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4期

2 苏爱芳;银燕;吕晓娜;郑永光;;黄淮西部地貌过渡区深对流云的时空特征及其天气意义[J];气象学报;2013年03期

3 郑永光;王颖;寿绍文;;我国副热带地区夏季深对流活动气候分布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吴学珂;郄秀书;袁铁;;亚洲季风区深对流系统的区域分布和日变化特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4期

5 陈国春;郑永光;肖天贵;;我国暖季深对流云分布与日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2011年01期

6 李嘉鹏;银燕;金莲姬;张成竹;;WRF模式对澳洲一次热带深对流系统的模拟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9年03期

7 庆涛;沈新勇;王卫国;黄文彦;;TWP-ICE试验期间一次热带深对流过程的拉格朗日输送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8期

8 周兵;吴国雄;梁潇云;;孟加拉湾深对流加热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6年01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郑永光;祁秀香;;2007年夏季我国深对流活动时空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苏爱芳;郑永光;吕晓娜;;河南省及其邻近区域5~8月深对流云的时空特征及其天气学意义[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3 李嘉鹏;银燕;;热带深对流云对大气化学成分输送作用的模拟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桑文军;黄倩;;一次深对流过程的大涡模拟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 中高层大气及其与对流层的耦合[C];2014年

5 李嘉鹏;银燕;;WRF模式中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热带深对流云模拟的敏感性试验[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金莲姬;雷东洋;肖辉;朱士超;;中纬度一次穿透性深对流对下平流层区域湿度影响的数值模拟[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7 李嘉鹏;银燕;;WRF模式中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热带深对流云模拟的敏感性试验[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8 陈林;胡秀清;徐娜;张鹏;;基于深对流云目标的气象卫星可见-近红外辐射定标跟踪[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郑菲;新的卫星观测资料揭示青藏高原深对流特征[N];中国气象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学珂;亚洲季风区深对流系统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闵逸;热带强对流区域深对流系统降雨特征和潜热结构[D];南京大学;2016年

2 雷东洋;一次穿透性深对流过程对UT/LS区域湿度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朱士超;深对流对水汽垂直输送的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1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11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4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