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次网格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在青藏高原的应用及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15:06
【摘要】:在GRAPES_Meso模式中引进次网格地形重力波拖曳参数化(以下简称为SOGWD)方案并通过模拟试验阐述了青藏高原地区次网格地形重力波拖曳的模拟特性,表明阻塞拖曳主要存在于模式层1-5层(第5层高度约距离地表417米),重力波拖曳主要存在于5-10层(第10层高度约距离地表1440米),阻塞拖曳主要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区,阻塞拖曳大值沿喜马拉雅山脉走向和青藏高原东坡,与地形标准差大的区域相对应。重力波拖曳和阻塞拖曳对应是分别由气流遇到山脉爬坡和绕流而形成的,从而接下来对决定气流过山的因子-弗劳德数进行分析,并探究气流的绕流高度,试验表明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一带和高原东部边缘地区,气流具有了爬坡能力;另一部分气流不能顺利爬过山脉,则形成绕流,沿喜马拉雅山脉一带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绕流高度最大达第7层(距离地表约757米),青藏高原西部绕流高度在第3层左右(距离地表约182米),中部则在第2层(距离地表约107米),地形高度越高的地区绕流高度距离地表越高。最后对重力波破碎特性进行分析,重力波破碎的区域会存在驻点即风速u快速减小接近0,等熵线也会有剧烈变化,位温显著地减小,通过有无采用重力波拖曳参数化方案对比试验表明,采用该方案后,对于低层重力波破碎的发生有更准确的描述,低层重力波破碎主要发生在气流爬坡的位置和下坡的位置,也模拟出了CTRL试验没有模拟出的高层重力波破碎的影响。通过一次个例的统计检验表明,SOGWD的引入,高度场、风场和温度场更接近大气真实情况,风场和温度场的均方根误差有明显较小,改善了降水落区偏西和强度偏弱的偏差,对于漏报现象有改善。批量试验检验结果表明采用次网格地形和总理波拖曳参数化方案对于风场、温度场和降水模拟有正效果,降低了模式漏报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35;P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徐寄遥;;重力波与不同背景风场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11期

2 余志豪;重力波浅谈[J];气象;1980年11期

3 吴津生,王宗皓,董双林;全球资料分析中重力波的重要性[J];气象学报;1982年02期

4 覃卫坚;寿绍文;王咏青;;大气对流层重力波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2013年05期

5 王咏梅,王英鉴,徐寄遥;非线性重力波对中高层氢氧大气的影响[J];中国科学(A辑);2000年S1期

6 丁锋,万卫星,袁洪;耗散大气中风场对内重力波传播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7 王咏梅,徐寄遥,王英鉴;对流层上传重力波的非线性演化[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2期

8 丁锋,万卫星,袁洪;耗散大气中水平不均匀风场对内重力波传播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5期

9 岳显昌,易帆;下行重力波波包在可压大气中的传播[J];空间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张绍东,易帆,熊东辉;三维球坐标系下重力波波包非线性传播过程的数值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锋;万卫星;袁洪;;重力波风场滤波现象的射线跟踪研究[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何裕金;易帆;;大气重力波观测的运动学检验[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安英玉;;重力波特征的雷达观测与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安英玉;张云峰;张剑侠;;初春一次具有明显重力波特征的雷达观测与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马兰梦;张绍东;;对流层及低平流层重力波源谱的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岳显昌;易帆;;有限振幅重力波在可压大气中的非线性传播[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黄春明;张绍东;易帆;;波状扰动激发重力波波包的能量转换特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徐寄遥;;二维大气光化学-动力学耦合的重力波模式[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刘晓;徐寄遥;马瑞平;;时间分裂法在重力波非线性传播数值模拟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涂翠;胡雄;;大气重力波成像观测事件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单久;当心气象官能症[N];人民政协报;2002年

2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姜允申;气象官能症[N];健康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锋;背景风场影响下大气重力波的传播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1年

2 丁霞;对流激发重力波及波流相互作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吴建飞;热带气旋重力波的激发和传播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韩於利;中高层大气测温测风激光雷达研制及重力波观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帅晶;全球重力波活动的SABER/TIMED观测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吴少平;中高层大气中三维重力波非线性传播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2年

7 刘晓;重力波非线性传播及其与背景风场和潮汐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8 涂翠;全天空大气重力波成像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9 马兰梦;低层大气重力波源谱的无线电探空仪观测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10 王咏梅;气辉的非线性重力波研究及臭氧总量探测仪的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亚冲;辨明大洋海啸于中性粘滞大气层的扰动响应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魏栋;重力波过程中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宫明晓;夏季华南地区深对流活动对平流层大气重力波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王宇虹;次网格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在青藏高原的应用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5 余文宝;大气重力波的数值模拟和波谱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王永;重力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暴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7 李晓青;渤海南部次重力波混合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8 王雪莲;利用高分辨探空资料分析热带下平流层重力波活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张灵杰;青藏高原上空重力波的观测和模拟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10 陈薇;中层风切变对海啸所引发的大气重力波之传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11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11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5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