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太阳11年周期对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环流的影响机制

发布时间:2020-06-14 03:57
【摘要】:基于太阳信号可在平流层—对流层间耦合传递,本文利用ECMWF 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SIM逐日太阳光谱资料,采用北京气候中心大气辐射模式(BCC-RAD),借助多元线性回归、谐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太阳11年周期对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环流的影响机制。通过波作用通量的诊断,探讨了平流层环流异常对太阳活动的响应机制。(1)源于低纬度上平流层的太阳短波辐射异常(" top-down")和源于中纬度对流层上传的行星波(‘'bottom-up")相互作用,改变了平流层的动力、热力结构。在太阳活动偏强年,12月,低纬度上平流层温度暖异常是由臭氧紫外加热异常引起的。该加热率异常,使得中纬度的经向温度梯度加强,西风急流相应增强,有利于行星波1波上传,但不利于行星波2波的上传。2波负异常强于1波正异常,因此,热带外上平流层总的波活动为负异常。偏弱的波耗散会驱动更弱的Brewer-Dobson环流(BDC)。BDC上升支减弱,通过绝热冷却的负异常,加热了低纬度下平流层;而BDC下沉支减弱,冷却了中纬度上平流层。(2)太阳活动偏强年,低纬度上平流层的太阳短波异常加热区在2月加速北移,平流层环流异常发生突变,弱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显著增加。对应着行星波1波上传减弱而2波显著增强,且2波增强主导了总波作用量的增强,波在极区上平流层异常耗散导致了极区上平流层增温,纬向西风减弱。(3)平流层环流对太阳活动的区域响应主要表现在亚太地区:在太阳活动偏强年,10 hPa以上,温度异常的冷中心位于亚太地区,行星波1波向上传播减弱。10 hPa以下,温度异常表现为2波型,冷中心位于大西洋和亚洲东部。该异常导致了总的(1-2波)波作用通量在亚太地区的上传显著减弱。在低平流层(如100 hPa、50 hPa),太阳活动偏强年,在亚太地区有显著的波作用通量向赤道传播,抑制了极地波导的能量上传,主要也是由2波异常贡献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6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春晖;丁一汇;;平流层与对流层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进展;2013年02期

2 黄荣辉;平流层与中间层大气动力学的研究[J];大气科学;1985年04期

3 郑彬;施春华;陈月娟;;中国平流层CH_4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J];高原气象;2006年04期

4 胡永云;丁峰;夏炎;;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平流层大气长期变化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5 刘毅;刘传熙;;利用WACCM-3模式对平流层动力、热力场及微量化学成分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6 赵思雄;;近年来平流层环流研究动向[J];气象科技资料;1975年06期

7 ;对流层与平流层[J];知识就是力量;1999年02期

8 陈洪滨;卞建春;吕达仁;;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大气科学;2006年05期

9 刘传熙;王海平;刘毅;;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爆发性增温期间极地平流层甲烷、水汽的演变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10 吕达仁;卞建春;陈洪滨;陈月娟;陈泽宇;胡永云;刘毅;刘煜;任荣彩;田文寿;;平流层大气过程研究的前沿与重要性[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杰;;全球气候化学模式模拟QBO对平流层环流、温度和水汽的影响[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2 闵凡花;王盘兴;陈长胜;盛日锋;;北半球中平流层环流转型日期的气候及其异常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月娟;施春华;周任君;毕云;;平流层臭氧、水汽和甲烷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变化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胡定珠;海温和臭氧变化对平流层气候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舒建川;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及传输特征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毕云;平流层水汽与甲烷的分布和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施春华;平流层微量气体变化趋势及其化学过程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谢飞;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以及平流层水汽与臭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刘屿;平流层自治飞艇:模型、动力学和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7 樊雯璇;剩余环流演变及其对痕量成分分布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露;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中高层大气背景及波动研究[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6年

2 蔡娟;太阳11年周期对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环流的影响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3 徐婷;Rossby波异常通过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对冬季温度极端事件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4 陆晏;夏季北半球平流层温度和环流对太阳准11年周期的响应及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宋刘明;臭氧层恢复及其影响和气溶胶对平流层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6 刘玮;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对热带深对流活动及平流层水汽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4年

7 于田田;平流层准两年振荡与对流层大气环流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路也;平流层空间探测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徐菊艳;两种再分析资料平流层温度场的比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陆春晖;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动力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12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12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9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