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冬春季大气热源异常对云南初夏降水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06:03
【摘要】:本文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13年初夏(5月和6月)降水量和1961-2013年NCEP/NCAR的逐日和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大气热源的分布和变化。用EOF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季大气热源和初夏云南降水的特征;用SVD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冬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异常与云南初夏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 (1)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在冬季主要为热汇,高原西部在2月首先由热汇转变为热源,而东部要晚一个月。春季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为热源控制。冬春季大气热源EOF第一模态呈西南-东北与东西两侧反位相变化的倾斜波列型,时间系数序列以年代际变化为主。 (2)云南初夏降水表现为南多北少的分布,5月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6月降水量则为下降趋势。5月和6月降水的时空变化并不同步,所挑出的正负异常年也不相同。 (3)云南5月雨量与同期青藏高原主体大气热源东南和西北呈负相关,中部正相关,相关最好的区域是青藏高原中西部。云南5月降水与前期各月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从高原西北到东部为‘+-+’的相关分布,在时间上有持续的一致性。合成分析与SVD第一模态分布一致。 (4)6月云南雨量正负异常年与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关系不大。正异常年时,春季各月及春季的大气热源在青藏高原西北部有一异常的负距平信号,负异常年则为高原中部负距平,高原东部正距平分布。 (5)冬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异常确实跟云南5月降水有关系,可以作为一个预报因子,但对云南6月降水的影响不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26.6;P461
【图文】:
第三章冬春季音藏岛原大气热源和初B云南降水的特征 由图3.1可以看出,12月,青藏高原全区范围几乎为热汇,两个热汇中心分别在青藏高原西北以及高原与孟加拉湾之间。1月,热汇范围进一步扩大,且热汇中心强度达到最强,西北热汇中心值达250W/m2以上,孟加拉湾与高原之间的热汇巾心值达200W/m2以上。2月,高原的热汇中心位置不变,强度减弱,高原西部大气热汇转变为大气热源,并在高原西南部出现一个中心值达50W/m2以上的热源中心。从冬季平均来看,青藏高原主体在冬季为大气热汇,高原西北和高原南部的两个热汇中心一直存在,大致以10° N为界,以南的热带洋面为大气热源,以北为大气热汇。
(g)为冬季,(b),(d),(f), (h)为对应标准化后的时间场图3.3中,12月青藏高原大气热源EOF第一模态空间场为高原西北和东南与中间反位相的倾斜波列型,两个变率大值中心位于高原西南和高原东南,时间序列的强信号是年代际变率,大致在1967年和1995年发生反转。1月空间场分布与12月相似,仍为高原西北和东南与中间反位相的倾斜波列型,但两高值中心分别位于西南和东北,,时间序列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大致在1986年反向。2月的空间分布型为西北-东南反向型,两高值中心分别位于高原的西北和东南,时间序列的年代际变化比较强,大致在1979和2005年两处反转。冬季空间分布为高原西南-东北与两侧反位相型
本文编号:2712395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26.6;P461
【图文】:
第三章冬春季音藏岛原大气热源和初B云南降水的特征 由图3.1可以看出,12月,青藏高原全区范围几乎为热汇,两个热汇中心分别在青藏高原西北以及高原与孟加拉湾之间。1月,热汇范围进一步扩大,且热汇中心强度达到最强,西北热汇中心值达250W/m2以上,孟加拉湾与高原之间的热汇巾心值达200W/m2以上。2月,高原的热汇中心位置不变,强度减弱,高原西部大气热汇转变为大气热源,并在高原西南部出现一个中心值达50W/m2以上的热源中心。从冬季平均来看,青藏高原主体在冬季为大气热汇,高原西北和高原南部的两个热汇中心一直存在,大致以10° N为界,以南的热带洋面为大气热源,以北为大气热汇。
(g)为冬季,(b),(d),(f), (h)为对应标准化后的时间场图3.3中,12月青藏高原大气热源EOF第一模态空间场为高原西北和东南与中间反位相的倾斜波列型,两个变率大值中心位于高原西南和高原东南,时间序列的强信号是年代际变率,大致在1967年和1995年发生反转。1月空间场分布与12月相似,仍为高原西北和东南与中间反位相的倾斜波列型,但两高值中心分别位于西南和东北,,时间序列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大致在1986年反向。2月的空间分布型为西北-东南反向型,两高值中心分别位于高原的西北和东南,时间序列的年代际变化比较强,大致在1979和2005年两处反转。冬季空间分布为高原西南-东北与两侧反位相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浩;唐红玉;程炳岩;;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J];冰川冻土;2010年06期
2 赵平,陈隆勋;青藏高原大气热量源汇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1期
3 孙颖,丁一汇;青藏高原热源异常对1999年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2年06期
4 赵声蓉,宋正山,纪立人;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华北汛期降水关系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3年05期
5 蓝光东,温之平,贺海晏;ERA与NCEP2大气热源的对比分析以及全球大气热源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1期
6 陈艳;丁一汇;肖子牛;晏红明;;水汽输送对云南夏季风爆发及初夏降水异常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6年01期
7 刘晓冉;李国平;程炳岩;;青藏高原前期冬春季地面热源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初步分析[J];大气科学;2008年03期
8 杨亚力;杜岩;陈海山;张永生;;ENSO事件对云南及临近地区春末初夏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1年04期
9 刘瑜;赵尔旭;彭贵芬;杨淑群;;2005年春末初夏云南异常干旱与中高纬度环流[J];干旱气象;2007年01期
10 陈忠明,刘富明,赵平,马振锋;青藏高原地表热状况与华西秋雨[J];高原气象;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2712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12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