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基于改进CI指数的长江中下游春夏季干旱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5 17:21
【摘要】:利用1963-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基于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季干旱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影响低频CI的环流原因,并对2011年和2013年两次干旱过程进行了个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典型春旱年主要存在30-60天和60天以上的低频振荡,典型夏早年主要存在30-60天的低频振荡,其中春旱年相对夏旱年周期较长,夏早年的低频振荡强度要强于春季。(2)典型春旱年低频CI的纬向传播以自东向西为主,经向多为自江南中北部地区向南北两侧传播;典型夏旱年低频CI的纬向传播主要为自东向西,经向传播主要为自南向北。(3)春旱年低频干旱与西太平洋涡度系统的西移、青藏高原或西亚涡度系统的东移有密切关系,500hPa巴尔喀什湖地区低频正异常高度场的加强向东南移动和南支锋区上游阿拉伯半岛的低频正异常高度场的向东移动,以及850hPa西北太平洋远洋低频气旋的西伸北抬、日本以南低频反气旋的向西移动、南支锋区上游即阿拉伯海低频反气旋的向东向北移动有利于干旱形成;夏旱年低频干旱与8月西太平洋涡度系统的西移、6月南海涡度系统的北移、7-8月北方涡度系统的南移有密切联系,500hPa乌拉尔山地区正异常低频高度场的向东移动、西太平洋正异常低频高度场的向西移动和向南伸展,以及850hPa青藏高原东部低频反气旋向东移动和西北太平洋低频气旋向东移动有利于干旱发展。(4)2011年春季干旱过程与2013年夏季干旱过程都与西北太平洋的低频系统有密切联系,但2011年春季还受到南支锋区上游低频系统和北方地区低频系统的影响,而2013年夏季西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西亚的正异常低频高度场和孟加拉湾低频反气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6.6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麦村,罗哲贤;湿过程对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低频振荡的影响[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6年03期

2 施宁;长江中下游春季连阴雨的低纬环流及其低频振荡背景[J];气象科学;1991年01期

3 陈葆德,章基嘉,孙照渤,袁建强;夏季流型下青藏高原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动力作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4 ;大气低频振荡研究的进展[J];四川气象;1991年02期

5 ;大气低频振荡研究的进展[J];四川气象;1991年04期

6 王坚红,何金海;1982—1983年冬季亚澳地区低频振荡的分布与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7 孙永罡,陈久康;30—50天低频振荡和准双周振荡对持续异常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8 施宁;春季热带低频振荡研究[J];气象科学;1992年02期

9 杨松,朱乾根,王建德;东亚季风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及其机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10 赵彩,于俊伟,田英;大气低频振荡及其与气候异常的关系研究现状[J];贵州气象;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友强;杨劲松;;低频振荡的产生原因[A];2006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孙振;屈瑞谦;杨德昌;;区域间低频振荡在线监测方法研究综述[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文贤馗;钟晶亮;;电网低频振荡时汽轮机控制策略的研究[A];发耳电厂4×600MW机组工程施工论文总结汇编[C];2010年

4 潘晓杰;任冲;;现代控制技术在抑制低频振荡中的应用[A];中南七省(区)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凯;;云南电网低频振荡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系统构建方案[A];2007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任冲;刘涤尘;潘晓杰;雍志娟;倪晓东;;现代控制技术在抑制低频振荡中的应用[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明群;陈晶;吴水军;杨杨;刘洪涛;;电厂机组引起电网低频振荡原因分析[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王雁雄;;滇西电网小水电群低频振荡解列技术应用研究[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0年

9 陈玉林;侯学勇;王亮;常宝立;;电网低频振荡动态过程的信号特征及相量表征[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蒋周士;孙黎霞;周海强;鞠平;;火电厂动力系统对电力系统超低频振荡的影响[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赵琳;楚雄供电局开展抑制低频振荡应用科技项目研究[N];楚雄日报(汉);2011年

2 武汉王玉龙;自制广告彩灯电路[N];电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晖;电气化铁路车网电气低频振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2 赵妍;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状态监视与分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王铁强;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共振机理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1年

4 易建波;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在线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向农;跨区电网低频振荡的机理与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张鹏;基于广域量测的电力系统区域间低频振荡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宫璇;多重扰动下大电网低频振荡预警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杨慧敏;区域电网低频振荡特性分析与抑制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刘志坚;基于电气剖分网络的阻尼特性与低频振荡抑制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谭谨;大规模风电并网系统的低频振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龙;计及调速系统作用的水电厂孤网运行超低频振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毅钊;区域间低频振荡辨识方法和关联机组再调度抑制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乔艳;典型参数类低频振荡辨识算法性能评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祁鑫;低频振荡实时校正控制优化决策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朱建军;应对大电网频率振荡的紧急调控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刘聪;电网低频振荡综合自适应辨识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杨蓉;青藏高原季风的低频振荡特征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

8 刘岩;针对低频振荡的电力系统稳定器协调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连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MJ0变化及其对我国旱涝的影响[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

10 魏兴;采用远程PMU信号抑制区域间低频振荡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14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14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8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