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云量变化趋势及其对温度日较差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15 22:49
【摘要】:利用1960—2014年华北平原137个站点的云量、温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了华北平原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并研究了温度日较差的分布、变化趋势以及云量对温度日较差的影响。另外,还讨论了温度日较差与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华北平原总云量(低云量)平均为58%(19%),云量存在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云量在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华北平原总云量的平均变化趋势为-0.89%/10a,137个站中共有98个站的总云量呈下降趋势;低云量平均变化趋势为-3.07%/10a,其中111个站低云量呈下降趋势;总云量在上世纪90年代呈转变为显著的上升趋势,低云量则呈现持续的下降趋势。(2)华北平原平均温度日较差趋势约为-0.19℃/10a,是由于日最低温度增长比日最高温度快导致的。通过对比在多云和晴空情况下的温度日较差的变化,发现在多云情况下温度日较差下降的比在晴空情况下更快;高云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增长趋势,可能是导致温度日较差在多云情况下下降更快的原因之一;另外,气溶胶与云的相互作用,使得华北平原云水含量增加,云反照率增加,从而使温度日较差下降,可能是导致多云情况下温度日较差下降的另一原因。(3)华北平原日照时数与温度日较差的趋势存在显著得相关关系,意味着日照时数对温度日较差下降趋势有显著影响。日照时数作为表征辐射的一个变量,其变化对于辐射变化非常敏感的温度日较差有很大影响。比湿与温度日较差呈负相关关系,多数站点比湿呈增长趋势。水汽的增加,可以吸收近红外部分的太阳辐射,导致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夜间水汽可以吸收地表释放的长波辐射,导致华北平原温度日较差减小。因此比湿对温度日较差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23
【图文】:
2.2 数据处理方法在分析长期趋势之前,气象数据必须进行均一性检验。数据的非均一性问已经被很多人提出过了,地面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的非均一性通常是由城市化张[54-55,58-59],站点迁移[60-62],观测仪器的变化[63-64]等问题造成的。幸运的是,述气象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由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他们已经进行了了一列质量控制措施和均一性检验,以确保数据的高一致性和准确性[65]。更重要的是,为了确保所使用的所有气象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本文检验所有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如果一个站点在一年内有超过 10%的数据缺测,则年被视为无效年份,并且存在无效年份的站点将被排除在进一步分析之外。因经过筛选,华北平原 160 站点中,本文只挑选了有连续记录 137 个站点。图中给出了各资料的站点分布。
10图 3.1 1960—2014 年华北平原总云量的年均(a)分布及四季平均(b-e)分布(单位:%)相应的,图 3.2 给出了华北平原低云量的的年(图 3.2a)及各季(图 3.2 b-e)间分布。华北平原低云量年平均低云量约为 19 %,约为年均总云量的 33 %,量在华北平原所占比例较低,中高云可能出现的更多。与总云量不同的是,低
本文编号:2715115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23
【图文】:
2.2 数据处理方法在分析长期趋势之前,气象数据必须进行均一性检验。数据的非均一性问已经被很多人提出过了,地面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的非均一性通常是由城市化张[54-55,58-59],站点迁移[60-62],观测仪器的变化[63-64]等问题造成的。幸运的是,述气象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由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他们已经进行了了一列质量控制措施和均一性检验,以确保数据的高一致性和准确性[65]。更重要的是,为了确保所使用的所有气象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本文检验所有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如果一个站点在一年内有超过 10%的数据缺测,则年被视为无效年份,并且存在无效年份的站点将被排除在进一步分析之外。因经过筛选,华北平原 160 站点中,本文只挑选了有连续记录 137 个站点。图中给出了各资料的站点分布。
10图 3.1 1960—2014 年华北平原总云量的年均(a)分布及四季平均(b-e)分布(单位:%)相应的,图 3.2 给出了华北平原低云量的的年(图 3.2a)及各季(图 3.2 b-e)间分布。华北平原低云量年平均低云量约为 19 %,约为年均总云量的 33 %,量在华北平原所占比例较低,中高云可能出现的更多。与总云量不同的是,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文剑;陈海山;;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年02期
2 徐兴奎;;中国区域总云量和低云量分布变化[J];气象;2012年01期
3 段皎;刘煜;;中国地区云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变化趋势[J];气象科技;2011年04期
4 吴伟;王式功;;中国北方云量变化趋势及其与区域气候的关系[J];高原气象;2011年03期
5 段皎;刘煜;;近20年中国地区云量变化趋势[J];气象科技;2011年03期
6 汪凯;叶红;唐立娜;陈峰;熊永柱;李祥余;;气温日较差研究进展: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6期
7 周雅清;任国玉;;城市化对华北地区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变化趋势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9年05期
8 张勇;许吟隆;董文杰;曹丽娟;;SRES B2情景下中国区域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分布特征初步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9 陈铁喜;陈星;;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7年01期
10 丁守国,赵春生,石广玉,武春爱;近20年全球总云量变化趋势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岩;中国区域温度日较差变化及其与降水日变化的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15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15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