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高压电线积冰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及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6 05:06
【摘要】:本文利用2009年至2013年冬季华中电网电线覆冰在线观测系统对湖北省500kV高压输电线路积冰状况进行实时观测获取的资料,结合MICAPS常规气象资料、探空数据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湖北形成积冰的天气形势、气象条件以及时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积冰的大气层结特征进行研究。使用WRF模式对两次降水型积冰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利用模式的输出量对等效积冰厚度值进行了估算。对湖北电线积冰发生时的大气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小槽发展型、横槽型和低槽东移型,分别占43.8%、31.2%、25%;电线积冰发生时的气象条件特征是:露点温度差较小,积冰区域的3小时变压大多为正值,小于2.5m·s-1的北风最有利于积冰的形成。生消时间特征是:主要在夜间形成,于正午消融;电线积冰主要发生在每年的1、2、11、12四个月份,月平均积冰时数分别为65、42、11、9。在对积冰过程中大气层结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逆温层中逆温强度越大,积冰过程维持的时间越长;逆温层出现的概率越大,则积冰厚度的值越大。在降水积冰过程中,因冷暖空气交汇使得900hPa-700hPa之间形成逆温层,并且存在较为深厚的暖层,这是冻雨能够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积冰的维持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运用WRF模式对两次典型的降水型积冰过程进行模拟:气象条件模拟值与观测值变化趋势一致;模式抓住了“冷-暖-冷”型大气层结结构的特征,对逆温层的模拟结果与探空资料相符,雨水、冰雪的模拟结果与地面气象站点的观测一致,能较好反映出大气层结以及云中微物理量场对积冰厚度值的影响;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对积冰计算后,计算值能较好的反映出实测积冰厚度的变化,误差较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6.3;TM75
【图文】:

点分布,高压输电线,杆塔,湖北


图2.1湖北东北部高压输电线杆塔及气象站点分布逡逑Fig邋2.1邋Distribution邋of邋high邋voltage邋transmission邋lines逡逑and邋meteorological邋stations逡逑中电网覆盖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四省,是三峡电站电力外送的起点为西电东送的通道和南北互供的枢纽,对我国东南部的电力供应起着(杨华,2011)。湖北省的东北部是500kV高压输电线路所经过的地区别山区中段,东、北、西三面环山,山脉相连群峰突起,地势东北高、逡逑,植物覆盖茂密,极易发生输电线路覆冰。逡逑压输电线路大多途经人烟稀少地区,并且因高海拔山区和多风口的原雨凇和雾凇影响。鉴于地理环境等原因,人工观测积冰难度较大,因此8逡逑

示意图,覆冰,在线监测系统,输电线路


逡逑必要对输电线路覆冰状态进行在线监测。本文资料的观测地点如图2.1所示(高逡逑压输电线路杆塔的位置分布示意图)。逡逑2.2观测资料及观测仪器介绍逡逑本文所使用的资料为2009年-2013年冬季华中电网电线覆冰在线观测系统逡逑湖北地区500kV高压输电线路宜华线塔杆上的积冰厚度实时观测资料,时间分逡逑辨率为1分钟。从高压输电线上有积冰出现时开始,到积冰完全消融(一小时逡逑内等效积冰厚度为0的数值占50%以上),记为一次积冰过程。逡逑本文还使用MICAPS常规气象数据对积冰过程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统计,逡逑利用武汉探空站(海拔21米)的探空数据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积冰过程中逡逑的逆温层结特征进行了研宄。逡逑华中电网有限公司研制完成的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于2006年12月逡逑17日通过由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技术鉴定会。目前此套覆冰在线监测系统逡逑己经在湖北省超高压输变电公司、湖北省输变电工程公司等多个项目中得到应逡逑用(何清等,2009)。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微量信号传逡逑感技术、电磁兼容技术、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低功耗技术、视频技术、网络通逡逑信技术等为一体的技术集合体(张予,2009)。逡逑专家软件逡逑\逦|逦1分机11逡逑逦|^?S?1-(gsmsms|逦:逡逑拿逦^逦1分机1?逡逑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淑芬,张若军;大气层结对青藏高原近地层湍流特征的影响[J];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1989年03期

2 杨明元,李秀琴;近地面边界层大气层结稳定度的测定与分析研究[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3 姜镇泞;李征平;赵波;;浅谈大气层结稳定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4 何玉龙;黄建菲;吉廷艳;;贵阳降雪和凝冻天气的大气层结特征[J];贵州气象;2007年04期

5 许晨海,张纪淮;降雹前大气层结稳定状态下的环境场特征[J];气象;1999年12期

6 赵柏林,秦瑜;微波遥感云天大气层结[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4期

7 向德琳,俞志尧;用大气层结模型和反演法研究大气对毫米波吸收的改正[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0年04期

8 钱滔滔,吕克利;大气层结对冷锋环流的影响[J];气象学报;1997年01期

9 孙建华;赵思雄;;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大气层结和地面特征的数值模拟[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4期

10 李青;田忠臣;;浅谈云天变化与大气层结状态及天气系统的关系[J];吉林气象;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钊远;王之宁;王绪文;曹静;;大气层结中超绝热层的存在性探讨与研究[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2 胡雪红;高雷娜;王宁;;市区和郊区大雾气象条件分析[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0 城市、降水与雾霾——第五届城市气象论坛[C];2016年

3 汪潮;王劲;臧增亮;;水汽和潜热释放对背风波影响的数值试验[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苏冉;范绍佳;;广东大亚湾80m气象铁塔风速幂指数变化规律研究[A];广东省气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2年

5 耿雨;魏晓敏;曹勇;孟静;陈旭;;受热源影响的重力内波的水槽实验[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D水动力学实验和测试技术[C];2014年

6 谷秀杰;王友贺;李周;张永涛;;2007年12月25~27日河南省大雾成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孙仲毅;黄真文;职青;任丽伟;段秀英;;一次地面回流产生的区域性强酸雨天气诊断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曹治强;;2011年4月22日北京初雷天气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9 王东东;朱彬;;长江三角洲地区O_3、SO_2和NO_2的观测和模拟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郭虎;张晓云;;城市典型环境污染过程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谢忠军 王敬涛;冷空气弱大气层结稳定是主因[N];中国气象报;2013年

2 钱成 林晖;3月全国雾霾天数创52年来新高[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3 本报记者 吴佳s

本文编号:2715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15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d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