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降雪、积雪、融雪离子特征及秸秆覆盖下融雪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6 07:14
【摘要】:大气降雪离子组成是由云中一系列化学反应相互影响的结果,降雪会被多种因素所干扰,比如地域、季节、降雪量、自身污染源和持续时间等,其离子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雪还是一个天然营养库,随着气温升高,由降雪、积雪所产生的融雪水不仅能补给地下水枯水期流量,还能给早春作物生长提供水分与养分。目前我国对降雪化学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如青藏高原与祁连山等地,因此融雪水在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降雪、积雪、融雪过程中雪水的pH值、电导率、N03-、C1-. NO2-、H2PO4-、Ca2+.NH4+、Mg2+、Na+、K+的浓度测定,结合降雪量与积雪量的变化,初步探讨了新雪、积雪、融雪过程中化学特征变化规律。以及通过对垄作农田表面铺设不同秸秆覆盖量,明确影响融雪速率与融雪面积的变化特征,为预测冻融侵蚀水土养分流失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降雪过程后平均pH值变化范围是5.10-6.33,融雪水呈弱酸性;平均电导率的浮动区间是33-63μS·cm-1;阴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NO3-Cl-NO2-H2P04-;阳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Ca2+NH4+Mg2+Na+K+;各离子浓度含量的变化规律是与该地区的降雪量成反比关系。(2)积雪过程后平均pH值变化范围是5.77-6.46;平均电导率的浮动区间是42-71μS·cm-1;积雪厚度与pH没有显著相关性,而积雪厚度与电导率则呈负显著相关;阴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N03-Cl-NO2-H2PO4-;阳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Ca2-NH4+Mg2+Na+K+;阴离子浓度是与该地区的积雪量成反比关系,而阳离子则主要受外界环境和积雪量共同影响。(3)融雪过程后平均pH值变化规律按时间分成了两种形式,一种是2月份的平均变化范围是5.86-6.39,一种是3月份的平均变化范围是5.71-6.35;平均电导率的浮动区间是46-79-tS.cm-1;阴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N03-Cl-NO2-H2PO4-;阳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Ca2+NH4+Mg2+Na+K+;各离子浓度含量均在每次检测中的第一天浓度含量最大,平均浓度占每次检测总离子浓度的59%-71%,而之后离子浓度明显降低且均在30%以下并依次递减。各离子浓度在三个阶段里变现也有所不同,NO2-、H2P04-、 Ca2+、Mg2+、K+表现为融雪阶段降雪阶段积雪阶段;Cl-、Na+表现为降雪阶段积雪阶段融雪阶段;NO-3表现为降雪阶段融雪阶段积雪阶段;NH4+表现为积雪阶段降雪阶段融雪阶段,说明雪中各离子保存能力不同。(4)针对不同秸秆量的覆盖量对融雪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1.5在融雪初期最先发生融化,SL融雪速率峰值最大,融雪最后均为S2.5最先融通;融化过程中,高覆盖处理的S15、S2.5和S3.5融雪累积面积均呈缓慢增加的趋势,且始终高于低覆盖处理的S0、S0.5、S1.0,SL在融雪中期出现骤增,随后累积面积超过低覆盖处理:气温与融雪累积面积相关性较高,各处理表现为S2.5S3.5S1.5SLSoS1.0S0.5;反辐射与融雪速率相关性较高,表现为与高覆盖各处理的相关性在融雪前期较高,而与低覆盖各处理的相关性在融雪后期相对较高。认为在此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秸秆覆盖量为2.5 kg·m-2。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6.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爱莲;;石河子春季融雪型洪水的气候因素及其预报[J];新疆气象;1987年08期

2 西川肇;丸安隆和;诸一骅;;利用人造卫星资料研究山地流域的融雪预报和流量预报方法[J];河海大学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3 朱校斌;王新亭;周利;于艳卿;杨沛珊;邹晓兰;孟昭才;康兴伦;;安全绿色环保融雪除冰剂研究[J];科学中国人;2009年12期

4 陈晓飞;田静;张雪萍;王铁良;谢立群;魏丹;杨国范;;积雪融雪过程中水、热、溶质耦合运移规律的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6年02期

5 李国平;韩伟华;;当前道路融雪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1期

6 喻文兵;李双洋;冯文杰;易鑫;;道路融雪除冰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7 JunseiKondo;TakeshiYamazaki;陈志荣;;一个利用热量平衡方法对融雪、雪面温度和冻结深度的预报模式[J];气象科技;1991年02期

8 马虹,刘宗超,刘一峰,胡汝骥;中国西部天山季节性积雪的能量平衡研究和融雪速率模拟[J];科学通报;1992年21期

9 马虹,刘一峰,胡汝骥;天山季节性积雪的能量平衡研究和融雪速率模拟[J];地理研究;1993年01期

10 田宏;山地雪被边界层及融雪过程数值模拟[J];四川气象;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华;杨晓丹;张国平;赵琳娜;;2009年3月中旬新疆融雪型洪水气象成因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高青;林密;刘小兵;马纯强;李明;黄勇;;集热蓄能路面融雪化冰过程模块化构造[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周先觉;;高速公路融雪除冰技术现状与解决方案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田华;杨晓丹;张国平;赵琳娜;;2009年3月中旬新疆融雪型洪水气象成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胡文举;姜益强;姚杨;马最良;;桥面热力融雪模型的建立[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纪洪健;;冬季道路积雪和冰晶消除技术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张睿;曹建华;鄂毅;;人民日报社卫星主站天线融雪除冰系统设计[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三等奖)[C];2014年

8 杨磊;邵化新;;浅谈氯化钙在堤防道路融雪中的应用[A];2014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傅华;肖继东;杨志华;李聪;沙依然;;库玛拉克河流域盛夏最大可能融雪雪量估算[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10 张亮;刘道平;钟栋梁;薛相美;李刚;;道路地热融雪化冰研究现状[A];第十三届全国热泵与系统节能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东亮;本市自主研发融雪屋亮相[N];北京日报;2012年

2 通讯员 廖志米;泽普县认真做好融雪性洪水防御工作[N];喀什日报(汉);2007年

3 张鸣岐;清融雪预案保出行安全[N];天津日报;2007年

4 记者 陈丹邋董晓勋 李锐;融雪防冻全面有序展开[N];长江日报;2008年

5 记者 靳晓磊;三级预警应对冬季降雪[N];石家庄日报;2008年

6 记者 孙曦 通讯员 王东坡 江秀龙;融雪铲冰工作实现机械化[N];首都建设报;2008年

7 记者 张鸣岐 通讯员 张志顺;动员全市力量加快清雪进度 确保主干道路清除干净[N];天津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吴楠;全新理念开发双向环保融雪技术[N];中国交通报;2010年

9 陶晓波;新疆长传局为民航加装卫星天线融雪装置[N];人民邮电;2008年

10 记者 陈西艳;新区清融雪预案发布[N];滨海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慧宁;流体加热道路融雪系统温—湿耦合融雪模型及仿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华军;流体加热道路融雪传热传质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尉学勇;西藏高寒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太阳能融雪(冰)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赵宏明;布置碳纤维发热线的混凝土路面及桥面融雪化冰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侯作富;融雪化冰用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刘凯;融雪化冰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黄勇;路面融雪化冰及太阳辐射吸热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屠艳平;地源热泵系统融雪化冰可靠性设计及神经网络预测[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郭德栋;基于微波与磁铁耦合效应的融雪除冰路面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高洁;高山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融雪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清楠;太阳能—土壤蓄热融雪系统应用软件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何婷婷;热力熔融系统的结构设计与管道应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郑跃龙;融雪撒布机预湿装置及控制系统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王艺;青藏高原融冻、融雪过程与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豆怀兵;超薄罩面盐化物自融雪沥青混合料组成与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李金丹;高速公路凝冰预警与融雪处置管控平台设计与实现[D];长安大学;2015年

7 于洋;缓释自融雪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8 李铁山;多功能环保路面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习阿幸;积雪—季节性冻土分布式融雪模型的改进及模拟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10 逄淑然;寒区春季融雪入渗规律监测试验与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15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15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3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