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寒潮活动频次与北半球极涡异常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6-16 13:30
【摘要】:本文采用NCEP/NCAR提供的1979年9月-2013年5月再分析位势高度、温度、纬向风资料,以及ECMWF提供的地面2m温度资料,使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环流指数,研究1979-2012年我国北方寒潮频次的时空分布。通过计算北极涡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以及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分析讨论极涡因子与我国北方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北方寒潮活动开始于9月,第二年的5月份结束,其中11月和3月份寒潮活动最活跃。34年来内蒙古地区、东北地区、新疆北部地区寒潮活动最活跃。 (2)34年春、冬季内蒙古中部和西部寒潮频次呈上升趋势,春季这一现象比秋季更显著;东三省地区、河北、山西北部和山东地区在春、秋季寒潮频次呈显著下降趋势;在秋季新疆北部和甘肃寒潮频次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冬季呈显著上升趋势。 (3)34年冬半年北极涡面积呈现减小趋势,北极涡强度也呈现减弱趋势,并且强度减弱的趋势比面积更显著。3个季节极涡面积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均呈现减少 趋势,其中秋季减少最显著。3个季节极涡强度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减弱趋势,其中冬季减少最显著。 (4)亚洲区极涡面积34年来呈现减少趋势,3个季节亚洲区极涡面积在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从2000开始冬季亚洲区极涡面积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亚洲区极涡强度34年来呈现减弱趋势,2004年以后冬季亚洲区极涡强度呈现增加趋势。 (5)我国北方寒潮频次与亚洲区极涡指数的关系比北极涡指数的关系更好。秋季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与我国北方寒潮频次相关关系更密切,整体上是较为一致的正相关关系。冬季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与我国北方寒潮频次相关关系更密切,整体上是较为一致的正相关关系。春季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与我国北方寒潮频次的相关关系更密切,相关系数的分布有显著地域性差异。 (6)秋季亚洲区极涡面积正(负)异常年时,贝加尔湖和巴尔克什湖上空850hPa等压面上温度偏低(高)。冬季亚洲区极涡强度正(负)异常年时高纬度地区850hPa等压面上温度偏低(高),低纬度地区温度偏高(低)。 (7)850hPa温度场与我国北方寒潮频次SVD分析结果表明,秋季贝加尔湖和巴尔克什湖附近温度与我国北方寒潮频次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冬季,高纬度地区温度与我国北方寒潮频次呈负相关关系,低纬度地区温度与我国北方寒潮频次呈正相关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25.54
【图文】:
10 20 25 35 40 50 55 65 70 80 85 120图3.1 冬半年寒潮频次空间分布图3.1表明中国北方34a寒潮发生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和东三省地区寒潮发生频次最多,寒潮频次可达120次以上;新疆北部为寒潮活动的另一个活跃区。这些地区寒潮频次较高的可能原因是这些地区距离寒潮关键区较近,冷空气爆发的时候,这些地区受到的影响最大;在华北地区、陕西和甘肃部分地区寒潮频次较少,大部分地区寒潮频次都在40次以下,其主要考虑的原因为冷空气从寒潮关键区达到华北地区时冷空气强度逐渐减弱,从而导致冷空气引起的降温达到寒潮标准的次数减少,其中高原地区同样为寒潮频次发生的低值区,其主要考虑的是地形作用的影响。15
为了解近34年我国北方寒潮频次的变化特征,对冬半年寒潮频次进行倾向估ih得到的结果如图3.2所示,单位:次/10a。78E 84E 90E 96E 102E 108E 1UE 120E 126E 132EI I I 1 I I I I r- ' ‘ I-0.5 -0.4 -0.3 -0.2 -0.1 0 0.1 0.2 0.3 0.4 0.5图3.2 冬半年寒潮频次线性倾向估计分布图(黑点区域表示通过90%显著性t检验)线性倾向估计的结果表明,寒潮频次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东二省地区、华北地区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寒潮频次呈减少的趋势,并且大多数地区通过了 90%的显著性t检验。其中东三省减少的趋势最显著,达到0.5次/10a。而在内蒙古和新疆的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则呈现X椉拥那魇疲渲心诿晒胖胁康厍黾忧魇谱钕灾罡咧悼纱锏
本文编号:2716112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25.54
【图文】:
10 20 25 35 40 50 55 65 70 80 85 120图3.1 冬半年寒潮频次空间分布图3.1表明中国北方34a寒潮发生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和东三省地区寒潮发生频次最多,寒潮频次可达120次以上;新疆北部为寒潮活动的另一个活跃区。这些地区寒潮频次较高的可能原因是这些地区距离寒潮关键区较近,冷空气爆发的时候,这些地区受到的影响最大;在华北地区、陕西和甘肃部分地区寒潮频次较少,大部分地区寒潮频次都在40次以下,其主要考虑的原因为冷空气从寒潮关键区达到华北地区时冷空气强度逐渐减弱,从而导致冷空气引起的降温达到寒潮标准的次数减少,其中高原地区同样为寒潮频次发生的低值区,其主要考虑的是地形作用的影响。15
为了解近34年我国北方寒潮频次的变化特征,对冬半年寒潮频次进行倾向估ih得到的结果如图3.2所示,单位:次/10a。78E 84E 90E 96E 102E 108E 1UE 120E 126E 132EI I I 1 I I I I r- ' ‘ I-0.5 -0.4 -0.3 -0.2 -0.1 0 0.1 0.2 0.3 0.4 0.5图3.2 冬半年寒潮频次线性倾向估计分布图(黑点区域表示通过90%显著性t检验)线性倾向估计的结果表明,寒潮频次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东二省地区、华北地区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寒潮频次呈减少的趋势,并且大多数地区通过了 90%的显著性t检验。其中东三省减少的趋势最显著,达到0.5次/10a。而在内蒙古和新疆的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则呈现X椉拥那魇疲渲心诿晒胖胁康厍黾忧魇谱钕灾罡咧悼纱锏
本文编号:2716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1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