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基于CCSM4的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及其海拔依赖性成因初探

发布时间:2020-06-16 14:25
【摘要】:本文利用CCSM4模式输出的5个ENSEMBLE试验数据资料,分析了20世纪青藏高原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变化特征以及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特性,并且分析了RCP2.6以及RCP8.5情景下21世纪青藏高原气温的变化趋势,对高原气温变暖海拔依赖性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1951—2000年,青藏高原中西部年和冬半年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增温强烈,最大增温幅度分别达到0.4℃/10a左右。不同高程范围内最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出显著地海拔依赖性。年平均最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增加幅度最大;冬半年,在3.5km以下,最低气温增温较强,在3.5km以上,最高气温增温较为显著。(2)RCP2.6情景下,青藏高原年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变暖趋势十分明显,但不同地区增温幅度有差异,其中高原中部增温幅度较大;冬半年,青藏高原中西部最大增温幅度强于同时期的年平均。不同高度区间内最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平均增温率分别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大,表现出显著的海拔依赖性。2016—2055年年和冬半年平均增温幅度大于2056—2100年。(3)RCP8.5情景下,21世纪后半期,年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变暖幅度均强于21世纪上半期;冬半年,21世纪上半期高原中西部增温幅度最大,甚至超过21世纪下半期。年和冬半年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正相关关系。21世纪后半期高原年平均气温的增温强度强于2016—2055年;而冬半年增温率在3.5km以下2056-2100年增温强度大,3.5km以上则呈相反的趋势。(4)1951—2000年高原西部、中部地区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和地表温度增幅较大。除了高原东北部边缘地区,高原整体上年平均感热和潜热之和呈增加趋势,高原中部增加幅度最大。无论年还是冬半年,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地表温度、感热和潜热之和随海拔高度升高增加趋势加强,海拔依赖性显著。(5)RCP2.6情景下,2016—2055年,高原中部和西部,海拔较高处年和冬半年平均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和地表温度增幅较大,高原四周相对较低,感热和潜热之和冬半年增幅明显高于年平均。不同海拔高度范围内的增幅可以体现出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趋势,年和冬半年平均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地表温度、感热和潜热之和随高度的升高,增幅也随之加大,表现出显著的海拔依赖性。(6)RCP8.5情景下,2016—2055年青藏高原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地表温度、潜热和感热之和的分布趋势与RCP2.6一致,但增幅强于RCP2.6。不同海拔高程范围内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和地表温度、感热和潜热之和的变化趋势和海拔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表现出一种海拔依赖性,冬半年增幅最大。RCP8.5情景下,高原最高、平均、最低气温高海拔地区增温强度大于低海拔地区,冬半年高原气温变暖较强。地表输送感热和潜热加热大气,同时又辐射出长波辐射影响近地面大气气温的变化,在RCP8.5情景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与气温一样表现出海拔依赖性,且冬半年增幅大。地表向上长波辐射、感热和潜热的这种变化是高原气温变暖海拔依赖性的影响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23.3;P4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晓东,张敏锋,惠晓英,康兴成;青藏高原当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响应[J];地理科学;1998年02期

2 姜大膀,王会军,郎咸梅;Evaluation of East Asian Climatology as Simulated by Seven Coupled Model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5年04期

3 宋辞;裴韬;周成虎;;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1期

4 姚檀栋,刘晓东,王宁练;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J];科学通报;2000年01期

5 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徐铭志;王颖;唐国利;翟盘茂;邵雪梅;张爱英;陈正洪;郭军;刘洪滨;周江兴;赵宗慈;张莉;白虎志;刘学峰;唐红玉;;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4期

6 刘晓东;晏利斌;程志刚;李新周;;中低纬度高原山地气候变暖对海拔高度的依赖性[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年01期

7 余莲;封彩云;;青藏高原近期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2年03期



本文编号:2716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16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9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