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湍流参数不确定性对典型海上大气波导过程数值模拟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20:18
【摘要】:大气波导是一种异常大气折射现象,对于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军事上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与应用前景。大气波导可发生在不同的天气条件或天气形势下,其形成原因、变化机理与数值预报长期以来一直是军事海洋气象学研究中的难点与热点。本文选取0920号超强台风“卢碧”以及2016年一次西北太平洋远海副热带高压环流背景下发生的强海上大气波导过程开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波导成因分析、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中湍流特征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以及对大气波导模拟影响研究等。论文利用高垂直分辨率GPS探空资料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对0920号超强台风“卢碧”引发的强海上大气波导的生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台风型波导主要发生在台风环流西侧外围的弱下沉运动区,其形成有几个先决条件,一是中层850hPa高压带断裂,在高空槽后的偏北气流、大陆高压东侧及台风西侧偏北气流的接力输送下,北方大陆干空气被不断向南输送至台风西侧外围形成显著的干舌;二是海洋作为水汽源通过湍流运动向低层大气输送水汽,加上台风在低层的辐合抽吸作用使洋面低层大气处于高湿状态;三是低层1000hPa高压带的维持阻止了大陆干空气的南下,使得台风西侧的低层大气仍然可以保持相对高湿,从而形成了典型的湿度随高度锐减层和强波导现象。另外海上对流边界层顶夹卷层内的逆温和湿度锐减对此次强波导的形成也有贡献。论文基于WRF模式(3.8版本),对0920号超强台风“卢碧”引发的强海上大气波导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与GPS下投式探空的实测对比表明,WRF模式具有模拟海上大气波导的能力,台风型大气波导以悬空波导为主且主要分布在台风外围的洋面上,与台风强度、眼墙结构相比,与台风尺度和螺旋雨带的模拟效果关系更为密切。边界层物理过程是影响大气波导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改进和优化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是提高大气波导数值模拟准确率的重要途径。在WRF模式(3.8版本)提供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中,YSU与ACM2方案(两者均属于非局地K理论方案)整体而言对这次台风型波导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但依然存在对波导特征量(特别是强度和顶高)的模拟效果不够理想的缺陷。研究发现无论是对于YSU还是ACM2方案,形态参数pfac都是影响大气波导模拟最重要的湍流特征参数(其默认取值均为2.0),减小pfac的取值可以增大边界层内的湍流热量、水汽交换系数K_h,使K_h极值出现的高度逐渐抬升,混合层中上部至夹卷层内K_h的垂直梯度绝对值明显增大,即意味着夹卷层厚度的显著减小和边界层顶的抬升,从而使模拟的波导顶高提升的同时伴随着波导强度的维持甚至是增强。本文研究认为,对台风型大气波导个例而言,形态参数pfac在YSU方案与ACM2方案中分别取1.0与1.5更为合适。这可能与台风型大气波导除了受不稳定层结引起的热力湍流增强作用(对流边界层),还受很强的风切变(强风条件)引起的机械湍流增强的影响,本身的湍流交换强度就比一般情况下更大。论文基于高垂直分辨率GPS探空观测资料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西北太平洋远海高压型强大气波导的生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压型波导主要受到远海高压的影响,下沉气流将高空干空气输送到低空,促进了湿度锐减层的形成,进而引发强大气波导现象,而高压下沉运动加剧了对流边界层顶的覆盖逆温对此次强波导的形成也有贡献。与台风型波导类似,YSU与ACM2方案能够较好地模拟此次高压型波导过程,形态参数pfac仍是影响模拟结果最重要的参数。有趣的是,尽管高压型个例中机械湍流增强作用稍弱,整体的湍流交换强度不如台风型个例,但两种边界层方案中形态参数pfac同样取1.0与1.5更为合适,这可能与高压下沉运动引起的较强覆盖逆温的贡献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732
【图文】:

大气波导,福山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1.2 研究进展1 大气波导基础知识大气的折射状态受到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影响。由于这素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并不均匀,所以大气折射状态也具有垂直方向上不的特征,为了定量地表征大气的折射状态,需引入大气修正折射率(M式 1.1; Bean and Dotton 1968;戴福山等 2002),以及大气波导现象存在0Mdz (波导陷获层)。陷获层顶所在的高度就是波导顶所在的高度,陷 M 等于陷获层顶 M 的高度称为波导底。5277.6 5.6 3.75 10 0.157P e eM zT T T

大气波导,波导,特征参量,表面波导


据 0dMdz (波导陷获层)。陷获层顶所在的高度就是波导顶所在的高度,陷获层以下 M 等于陷获层顶 M 的高度称为波导底。5277.6 5.6 3.75 10 0.157P e eM zT T T (1.1)图 1.1 大气波导传播与大气波导(引自戴福山等(2002))大气中通常存在三类大气波导(图 1.2):表面波导、悬空波导、蒸发波导。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昊;费建芳;丁菊丽;王挺;黄小刚;程小平;袁炳;;0920号超强台风“卢碧”引起的强海上大气波导成因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2018年04期

2 成印河;周生启;王东晓;;海上大气波导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03期

3 王娜;贺荣国;金振中;;环渤海大气波导监测和试验方法[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9年03期

4 王磊;陈锐;赵飞龙;林森;;5G网络大气波导干扰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9年11期

5 赵小峰;王东晓;黄思训;黄科;陈举;;南中国海及热带东印度洋大气波导统计分析[J];科学通报;2013年27期

6 盛莉莉;;大气波导对SCDMA网络的影响及解决方案[J];江苏通信;2008年01期

7 陈忠宽,傅文斌,董文峰;大气波导效应引起不明空情的可能性分析[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刘成国,潘中伟,郭丽;中国低空大气波导出现概率和波导特征量的统计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1996年02期

9 郝晓静;李清亮;郭立新;张玉生;;北极大气波导时空分布研究[J];极地研究;2018年04期

10 韩佳;焦林;;舰载对海雷达大气波导盲区评估及其补盲措施研究[J];海洋技术学报;201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士成;高山红;王广杰;曹小群;;一次春季黄海大气波导过程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8年

2 伍亦亦;郭鹏;洪振杰;;地基GPS探测大气波导模拟仿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潘越;马远良;杨坤德;;大气波导对无线电盲区影响的射线跟踪计算与分析[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4 华志超;;大气波导对TD-LTE网络的影响以及监控优化方法[A];面向5G的LTE网络创新研讨会(2017)论文集[C];2017年

5 张龙;邓伟;江天明;左怡民;;TD-LTE大气波导干扰传播规律及优化方案研究[A];面向5G的LTE网络创新研讨会(2017)论文集[C];2017年

6 廖麒翔;石汉青;赵小峰;项杰;俞宏;;基于COSMIC资料的大气波导时空分布特征分析[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5年

7 邓也;古莉姗;储刘庆;牛春;;TD-LTE自系统干扰排查思路及解决方法[A];2017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7年

8 袁夏玉;高山红;王永明;张守宝;;一次伴随海雾的大气波导数值模拟及其成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9 王华;张永刚;张宇;唐海川;;大气波导对多普勒气象雷达的影响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关振红;常治国;万鹏;张燕飞;;基于岸基雷达探测及反演海上蒸发波导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实习记者 于紫月;“地表最强”军队竟然买了乌克兰两部旧雷达[N];科技日报;201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莉;中国近海大气波导的统计特征分析及演变机理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红光;地基GNSS掩星反演对流层大气波导的方法和实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成印河;海上低空大气波导的遥感反演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4 杨超;大气波导中电磁波传播及反演关键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赵小龙;电磁波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昊;湍流参数不确定性对典型海上大气波导过程数值模拟的影响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2 赵海峰;基于WRF气象数据模式的区域非均匀大气波导雷达海杂波传播与参数反演[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李文凯;基于现网测量数据的TD-LTE网内干扰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4 万月;大气波导测试仪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陈超;海洋大气波导环境下电磁波视距传播特性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6 吴凡;大气波导中的抛物型方程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袁夏玉;黄海海雾过程中海上大气波导形成机理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范建业;大气波导探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王向敏;海上大气波导的预测方法[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刘桂艳;台风与海陆风过程中大气波导成因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19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19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6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