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Rossby波能传播与EASJ的不同演变模态之间的相关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4 01:54
【摘要】: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后文简称为EASJ)的不同模态演变特征对东亚地区的天气及气候变化特征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并且西风急流带上的Rossby波的波能传播特征与西风急流的不同模态之间的演变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研究EASJ不同模态的演变特征及其对Rossby波的波能传播特征,本文通过对不同季节的EASJ的不同模态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以及对西风急流带上的Rossby波能传播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最后根据EASJ的强度和南北偏移变化特征分析得到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Rossby波能传播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春季纬向风第一模态表征EASJ强度变化特征,第二模态表征EASJ南北位置偏移变化特征;夏季、秋季和冬季的纬向风第一模态都表征EASJ南北位置偏移变化特征,第二模态表征EASJ强度变化特征。(2)冬季沿着西风急流稳定存在一条高急流波导区,春季急流波导减弱西移,夏季及秋季急流北侧波数迅速减小,急流以及急流南侧波活动强烈。春季200hPa正涡度源区主要集中在贝加尔湖以及中国的西藏地区,负涡度源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南部,涡度源的强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夏季涡度源大值区主要位于40~0N以北的区域;秋季和冬季涡度源的倾斜带状式分布明显。(3)春季Rossby波能量沿着西风急流向东传播频散,夏季Rossby波作用通量散度呈块状式分布,波作用通量强度大致沿夏季急流轴南北两侧相反分布,秋季Rossby波作用通量辐合带与其急流轴位置一致,冬季Rossby波作用通量和散度为全年最强盛期。(4)春季当EASJ强度异常偏强(弱)时,中国新疆及太平洋对应的正涡度源强度偏弱(强),中国西北及日本的波作用通量辐散强度偏强(弱);夏季当EASJ位置异常偏北(南)时,内蒙古的Rossby波正涡度源强度偏弱(强),蒙古南部及印度东北部的波作用通量辐合强度偏弱(强);秋季当EASJ位置异常偏北(南)时,内蒙古中部及西太平洋的正涡度源强度偏弱(强),中国南部及日本岛北部的波作用通量辐散强度偏弱(强);冬季当EASJ位置异常偏北(南)时,青海、黑龙江东北部及台湾至日本南侧的辐散风偏弱(强)。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433;P442
【图文】:

分布图,纬向风,北半球,气候


3.1 EASJ 多年平均气候特征朱乾根等[48]指出急流的定义是指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并且急流中心的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 30m/s,急流中心的长轴就是急流轴。下图 3-1 为北半球 200hPa 春、夏、秋、冬平均纬向风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春季和冬季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稳定存在一个急流带,连通了整个北半球,并且春季急流中心强度略弱于冬季急流中心强度。急流区内均有三个极大值大值中心。其中一个中心位于西半球,大致位于美国的南部,春季急流中心强度达到30m/s,冬季急流中心强度达到 40m/s;两个位于东半球,大致分别位于中国东北部延伸至千岛群岛及黑海附近, 春季急流中心强度达到 40m/s,冬季急流中心极大值达到了 70m/s。夏季副热带地区急流强度最弱,并且东、西半球各有一个急流带,西半球的急流带从美国中部向东延伸至大西洋西北部,东半球的急流带从黑海一直延伸到阿留申群岛南部。秋季急流强度比夏季强,比冬季弱,北半球副热带上空存在一条急流带,从法国西部向东延伸至大西洋西北部,中国东北部的急流中心值大于 40m/s。

副热带,纬向风,东亚,气候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下图 3-2 为东亚副热带 1960-2016 年 200hPa 纬向风多年平均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1960-2016 年春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线平均位于 310N,春季纬向风速大于 30m/s 的西风急流带的纬度范围跨度较大,急流面积较大,急流中心位于 250N-450N 之间,在日本岛附近有一个极大值中心( 300N-380N ,1160E-1580E),中心风速值达到 45m/s 以上;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北移,急流轴大致位于 400N 附近,急流强度明显比春季减弱,急流中心向西,向北移动到了中国新疆地区(400N-440N,800E-1100E),并且位置位于最北,以及最西,强度为全年最弱;秋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向东移动,强度逐渐增强,急流面积也增大,急流轴大致位于 350N 附近,急流区中有一个中心风速大于40m/s 的极大值区,大致与急流轴线位置一致,横跨经度范围较大,具体位于(330N-450N,1100E-1700E);冬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继续向南移动,急流强度达到全年最强,位置最为偏南,沿着急流轴线移动的风速均大于 45m/s,在日本岛南部有一个极大值中心(300N-350N,1300E-1550E),中心风速大于 70m/s。

随机序列,200hPa纬向风,标准差,单位


第 11 页 共 75 页960-2016 年 200hPa 纬向风标准差(单位:m/s)(a.春季 b.夏季 c.秋季 季 EASJ 急流时空演变特征1960- 2016 年春季 200hPa 纬向风距平经标准化后进行 EOF 分四个模态通过了蒙特卡罗显著性检验,下表 3-1 为春季纬向征值,方差贡献率,以及前文提到的由随机序列资料矩阵经 E模拟方差贡献 。由于前两个模态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两个方差贡献率最大的模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卫玮;黄卓禹;;夏季东亚高空西风急流气候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2年04期

2 毛睿;龚道溢;房巧敏;;冬季东亚中纬度西风急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2期

3 张瑞;吉林省夏季中期关键性天气的综合分析[J];气象;1988年06期

4 胡坚;转向台风活动在东亚秋季环流变化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1989年03期

5 Brian Hoskins;庄丽莉;;阻塞理论[J];气象科技;1989年06期

6 龙晴柔;金荣花;肖天贵;杨宁;刘思佳;;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不同尺度波的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7年06期

7 陈艳;;副热带西风急流对云南雨季开始的影响[J];气象科技进展;2012年04期

8 卫玮;;夏季东亚西风急流与陕西降水的关系[J];陕西气象;2011年06期

9 高辉;刘长征;;南半球冬季双西风急流及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杨莲梅;张庆云;;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气候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星兆;王泽雁;;冬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时空变化特征[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2 邱继勇;;副热带西风急流时空变化趋势分析[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 副热带季风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论文集[C];2017年

3 吴莎;孙建奇;;冬季东亚西风急流的纬向位置变化[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变异与极端事件及其预测[C];2016年

4 任雪娟;张耀存;;冬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基本结构及其异常的诊断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陈艳;丁一汇;陶云;张万诚;刘瑜;;副热带西风急流低频变化及其对云南雨季开始的影响[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 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4年

6 刘飞;何金海;董国青;;东亚夏季西风急流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单幸;周顺武;王美蓉;贲海荣;乔钰;;青藏高原大气热力异常与西风急流的关系[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8 卫玮;;夏季东亚高空西风急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况雪源;张耀存;;对流层上层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闫彩霞;金荣花;;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参数表征方法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任珂 姚锦烽 译;西风急流异常或为极端天气祸首[N];中国气象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林中达;东亚夏季高空西风急流变异及其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2 金荣花;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期变化及其对梅雨异常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金荣花;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期变化及其对梅雨异常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4 董丽娜;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及其异常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5 杨玮;北半球冬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的气候效应和动力诊断[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6 魏维;南亚高压位置的年际变异特征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联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廖琦;Rossby波能传播与EASJ的不同演变模态之间的相关分析[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2 王栋钰;一个新的东亚冬季西风急流指数与相联系的东亚冬季风异常[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刘飞;东亚夏季西风急流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刘生元;春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沙尘天气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5年

5 乔钰;青藏高原对流层温度扰动异常及其对春季高原上空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6 李笛;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的模态特征及其可能成因[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7 辛欣;冬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内振荡及其与我国南方降水的关系[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8 邢如峰;高空急流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及其变化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许金萍;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极端干旱事件及机理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54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54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4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