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8 22:58
【摘要】:雨滴谱(DSD)分布特征是降水微物理的基本特性,因此充分认识DSD特征变化对于理解降水微物理过程、提高雷达定量降水估计、改进模式微物理参数化和提高其预报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突发性强对流天气演变机理和监测预报技术研究”(OPACC)2014-2015年外场试验中江宁超级观测站收集的多种雨滴谱探测仪器(2DVD、MRR、OTT-1和OTT-2)的观测资料,定量评估了不同雨滴谱仪器的探测精度,并对比分析了仪器探测性能对DSD导出量、导出关系和模式微物理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高精度的2DVD和MRR探测资料,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区降水DSD的统计特征及不同降水系统下雨滴谱特征差异。首先,定量对比分析了不同雨滴谱的DSD、降水量和雨滴下落速度测量差异。总体而言,2DVD对DSD和雨滴降落末速度测量精度最高。对于中等大小的粒子(1-4 mm)探测,各类雨滴谱仪器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OTT雨滴谱仪低估小粒子( 1mm)、高估大粒子(4mm)。OTT-1速度测量误差最大,OTT-2在小粒子和大粒子端均有较大提高。同OTT和2DVD相比,MRR能观测雨滴谱的垂直结构,其最低层观测(MRR-200m)低估大粒子直径而高估小粒子浓度。由于OTT仪器探测原理和精度的问题而丢失大量小粒子,会导致DSD导出量、导出关系和模式微物理参量均出现较大的差异。其次,结合2DVD和MRR探测,识别并分析层云、对流和浅层三类降水的DSD统计特征和差异。结果显示,夏季降水中,层云降水过程发生频次高,浅层降水频次最低,但对流性降水贡献更大。浅层降水中没有冰相过程的存在,导致降落至地面的雨滴平均(和最大)直径偏小,其雨滴浓度介于层云和对流性降水之间。对流性降水雨滴浓度(粒径)比相同气候区(如日本)更大(更小),这可能与环境高湿度和局地气溶胶浓度有关。在夏季梅雨前、中、后三个时期,不同类型降水的频次发生存在差异,但同类型降水的DSD变化很小。以此为基础,建立适用于中国东部地区三类降水特征的双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关系,提高雷达定量降水精度。最后,分别选取了梅雨锋雨带、登陆台风雨带和飑线系统个例,对比不同降水系统雷达回波和DSD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台风雨带和梅雨锋雨带主要由更高浓度的小粒子组成。飑线的DSD分布较广,其对流中心表现出“大陆性”对流的特征,同时层云降水区还出现少数由大的冰粒子融化产生的大雨滴。不同降水系统雨滴形状差异较大,中国东部地区登陆台风雨带中的雨滴比其它地区(如台湾)的台风雨带更趋于圆形。雨滴形状的差异会造成雨滴后向散射的差异,将导致反演DSD出现较大的偏差。以台风降水为例,相同的雷达观测下,新的拟合关系比Brandes (Chang)关系得到的雨滴质量加权平均粒径Dm更大而标准化截距参数Nw偏小。相同DSD观测下,两者反射率因子ZH反演的差异很小,但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在强降水中最大偏差可达0.94(0.25)dB。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亚乔;刘元波;;地面雨滴谱观测技术及特征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06期

2 窦贤康,王连仲,Jacques Testud,刘万栓,Paul Amayenc;雨滴谱参数估计优化方案及其微物理资料检验[J];电波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3 单良;周尔滨;张苗苗;;哈尔滨春夏季地面雨滴谱特征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8年01期

4 安英玉;金凤岭;张云峰;祖雪梅;;地面雨滴谱观测的图像自动识别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2期

5 余东升;徐青山;徐赤东;纪玉峰;;雨滴谱测量技术研究进展[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1年06期

6 汤达章 ,Richard E.Passarelli;垂直指向多卜勒雷达测量大气垂直运动和雨滴谱等物理量的方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7 许继武;;一种同时测量雨滴直径和落速分布的新仪器[J];气象科技;1986年03期

8 刘西川;高太长;刘磊;翟东力;;基于粒子成像测速技术的雨滴微物理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9 史晋森;张武;陈添宇;闭建荣;何敏;;2006年夏季祁连山北坡雨滴谱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祖雪梅;李红革;吴玉影;;滤纸法地面雨滴谱的观测和资料处理[J];林业勘查设计;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海群;张云峰;张苗苗;;哈尔滨地区地面雨滴谱微物理结构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刘海群;张云峰;张苗苗;;哈尔滨地区地面雨滴谱微物理结构特征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3 刘海群;张云峰;安英玉;张苗苗;;滤纸法地面雨滴谱的观测和资料处理[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李培仁;封秋娟;李义宇;;一次层状云降水空中、地面雨滴谱特征观测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5 张云峰;金凤岭;安英玉;张苗苗;;地面雨滴谱观测的图像自动识别方法[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史晋森;张武;闭建荣;何敏;陈添宇;;2006年夏季祁连山北坡云及雨滴谱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金祺;刘慧娟;;江淮流域雨滴谱特征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4年

8 吕梅;姚展予;张伟;;雨滴谱仪探测数据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余果;郑国光;蔺洪涛;邵阳;;祁连山山区地形云降水雨滴谱观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封秋娟;李培仁;申东东;孙国德;;一次低涡云系影响下的地面雨滴谱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红燕;雨滴谱仪器的设计与雨滴谱资料的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2 吴林林;利用雨滴谱对移动双偏振雷达进行质量控制及降水估测[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宗飞;风廓线仪与双偏振雷达反演雨滴谱方法的对比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

2 温龙;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D];南京大学;2016年

3 张宇;雨滴下落过程谱分布演变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陈聪;黄山不同高度雨滴谱演变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5 刘晓婉;雨滴谱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6 谢媛;上海地区不同类型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7 刘爱英;雨滴体积光学检测方法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8 张云峰;哈尔滨春夏季地面雨滴谱特征和Z-I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陈磊;2009-2010年江淮梅雨锋暴雨雨滴谱特征的观测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肖璐;Ka频段雨衰特性的测量和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3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73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1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