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视野下的闽南传统建筑空间转译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024;TU119
【图文】:
第二章 基于气候适应性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概述石狮蛆江港,1824 年时的蛆江港史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代福建缺粮,也经常从台湾调运,航运规模巨大,史称“台运”①。海上私贸的勃兴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许多农民因土地兼并破产而“弃业逃徙,以兴贩为生”大量涌入城市,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导致手巾寮、洋楼的成型和迅速繁衍。如此的地理位置,使得闽南成为一处容易受到南洋文化、中原文化、广东、台湾文化等多方影响的区域,因此闽南传统建筑与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传统建筑部分建筑空间较为相近,对闽南传统建筑空间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岭南、台湾及东南亚建筑的理解。
第二章 基于气候适应性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概述石狮蛆江港,1824 年时的蛆江港史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代福建缺粮,也经常从台湾调运,航运规模巨大,史称“台运”①。海上私贸的勃兴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许多农民因土地兼并破产而“弃业逃徙,以兴贩为生”大量涌入城市,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导致手巾寮、洋楼的成型和迅速繁衍。如此的地理位置,使得闽南成为一处容易受到南洋文化、中原文化、广东、台湾文化等多方影响的区域,因此闽南传统建筑与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传统建筑部分建筑空间较为相近,对闽南传统建筑空间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岭南、台湾及东南亚建筑的理解。
第二章 基于气候适应性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概述2.1.2自然气候环境为区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我国 1993 年制定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将我国的建筑气候的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一级区划分为 7 个区,二级区划分为 20 个区。同年制订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确定了我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的原则和分区范围。整个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将全国划分为 5 个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分别是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①,其中闽南处于“夏热冬暖地区” (图 2-3 )。地区的气候为温暖湿润,以泉州为例,明隆庆《泉州府志》记载:“气候由山岚蒸郁,故春温烦燠,夏暑不清,秋鲜凉风、冬无冰雪。田土恒温而禾稻两收,桃李冬华而木叶鲜脱”。唐欧阳詹《二公亭记》形容此地“川逼溪渤,山连苍梧,炎气时迥,湿云多来”描述当地的湿热多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苗;;闽南砖木结构官式大厝热环境与节能措施分析——以厦门市新W荡逍耊瞪缥齕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2 肖毅强;刘穗杰;;岭南传统建筑气候空间的尺度研究[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年02期
3 林宇凡;杨柳;闫海燕;茅艳;郑武幸;李红莲;;中国气候与人体热舒适气候适应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4 顾大庆;;从平面图解到建筑空间——兼论“透明性”建筑空间的体验[J];世界建筑导报;2013年04期
5 薛佳薇;冉茂宇;吴扬;;泉州洋楼民居的夏季热环境测试与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6 陈晓扬;薛家薇;郑彬;;泉州手巾寮民居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J];建筑学报;2010年S1期
7 赵亮;陈晓向;;埕与骑楼——闽南传统建筑外部空间的演变[J];福建建筑;2010年03期
8 曾飞;王静;;叠加与融合——恩里克·米拉利斯建筑中的场地[J];城市建筑;2009年04期
9 王建国,韦峰;“微气候外壳”的环境效益——德国鲁尔蒙塞尼斯矿区改造项目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3年12期
10 吴良镛;查尔斯·柯里亚的道路[J];建筑学报;200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金玲;潮汕地区农村住宅气候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张乾;聚落空间特征与气候适应性的关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兰娟;福州传统合院式民居空间形态及其当代建筑类设计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2 杨孝唯;织物的理性——浙江乡土建造中的砌筑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3 陈宇青;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杨思声;近代泉州外廊式民居初探[D];华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84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8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