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北半球臭氧恢复趋势及其影响因子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421.32
【部分图文】: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平流层臭氧恢复趋势及其影响因子辐合,臭氧浓度高,负的位势高度产生臭氧的辐散,臭氧浓度低。臭氧恢复以来,位势高度的变化对全球臭氧造成怎样的影响,本章讨论将讨论这些内容。3.2 平流层臭氧恢复趋势的时空分布特征上个世纪 90s 臭氧低值是由于皮纳图博山喷发造成的,因此尽管 1990 年中期至今全球臭氧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当前全球公认的臭氧恢复是从 2000 年开始的。图 3.1 给出了 2000-2016 年期间 SWOOSH 资料垂直方向上积分得到的臭氧柱总量的全球趋势分布。在南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存在臭氧增加的趋势。北半球中纬度臭氧的恢复趋势表现为纬向非均匀性,北太平洋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上空存在臭氧减少的趋势,大西洋、北美和东欧地区上空存在臭氧增加的趋势。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区臭氧减少。在南半球极地存在臭氧恢复的趋势。
图 3.2 2000-2016 年期间 SWOOSH 卫星观测的全球臭氧变化趋势的纬向平均分布(其中打点区域通过了 90%的 t 检验)。图 3.3 给出了全球 2000-2016 年臭氧纬向平均四个季节的变化趋势。在上平流层(1-10 hPa)。通过对比上图,发现臭氧在南半球上平流层的增加主要是由夏季和秋季臭氧增加贡献的,夏季南半球上平流层臭氧增加最为显著。在北半球上平流层,臭氧增加主要是由冬季臭氧增加贡献的。这可能是由于在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上平流层温度低,损耗臭氧的化学反应减弱,因此南半球上平流层臭氧恢复。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上平流层温度低,损耗臭氧的化学反应减弱,因此北半球上平流层臭氧恢复。在平流层中层(10-70hPa),臭氧在热带地区存在明显的减少趋势,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30-70 hPa同样存在臭氧减少的趋势。中下臭氧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动力传输作用造成的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平流层臭氧恢复趋势及其影响因子3.3 影响平流层臭氧恢复的因子上平流层臭氧恢复主要受温度和臭氧损耗物质影响(Chipperfield 等,2017)。图 3.5 给出了 1-5 hPa 高度层上的臭氧趋势、温度趋势和二者的相关系数的水平分布。可以看出,臭氧主要在上平流层中低纬度地区增加。图 3.5 中温度变化趋势显示,在 1-5 hPa 高度温度在南北半球普遍降低,明显的降温现象与上平流层臭氧恢复相匹配。通过计算这个高度层上臭氧和温度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臭氧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这是由于随着上平流层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使得上平流层温度降低,臭氧损耗的化学过程减缓,造成上平流层臭氧浓度恢复。在两极地区,臭氧和温度相关性很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庚辰,孔琴心,刘广仁,顾志芳,万小伟,白颖;平流层臭氧分布的观测技术(英文)[J];云南天文台台刊;1989年S1期
2 ;从空中看臭氧欧洲北极平流层臭氧试验[J];世界环境;1993年02期
3 戴宗智 ,马凤娟 ,赵伦;平流层臭氧耗损与氯氟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2年00期
4 葛战旗;胡欢陵;胡顺星;闫顺生;;1998~2001年合肥地区平流层臭氧浓度垂直廓线变化特征[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年04期
5 Charles H. Jackman;尚化;;平流层臭氧的变化[J];污染防治技术;1992年01期
6 孙学金;平流层臭氧变化对大气加热率及到达地面紫外辐射的影响[J];气象科学;1997年01期
7 熊秋菊,唐孝炎,毕木天;大气污染物对平流层臭氧的影响[J];环境化学;1984年05期
8 胡欢陵,王志恩,吴永华,周军;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测量平流层臭氧[J];大气科学;1998年05期
9 陈洪滨,许丽生, 王普才;利用SAGEⅡ遥感分析我国上空平流层臭氧的分布和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995年02期
10 陈月娟 ,郑彬 ,张弘;热带平流层臭氧准两年周期振荡的特征及数值模拟(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平平;田文寿;张健恺;雒佳丽;黄倩;张杰;;春季青藏高原西北侧一次平流层臭氧向对流层传输的模拟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 中高层大气及其与对流层的耦合[C];2014年
2 索春男;田文寿;;北极海冰对北极平流层臭氧变化的影响研究[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C];2018年
3 索春男;田文寿;;太平洋SST异常对北极平流层臭氧异常的影响[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6年
4 刘传熙;刘毅;王海平;铁学熙;高守亭;;一次SSW过程对平流层臭氧及UTLS臭氧垂直通量的模拟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孔蕊弘;王思胜;黄超群;杨斌;卫立夏;赵玉杰;单晓斌;盛六四;王振亚;郝立庆;;氟里昂替代物的同步辐射光电离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夏炎;胡永云;丁峰;;全球变暖背景下臭氧和紫外辐射的变化[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7 陈月娟;施春华;周任君;毕云;;平流层臭氧、水汽和甲烷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变化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胡永云;夏炎;;南半球平流层行星波的相位东移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 中高层大气及其与对流层的耦合[C];2014年
9 索春男;田文寿;张健恺;;北极极涡与平流层臭氧异常之间的相互联系[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5年
10 张芳;周凌;M.K.Vollmer;姚波;B.R.Greally;F.Stordal;张晓春;S.Reimann;P.G.Simmonds;M.Maione;C.Witham;A.Manning;;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CFC-11浓度在线观测[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张永;北极平流层臭氧损失创新高[N];中国气象报;2011年
2 陈清郁;走向高处[N];中国气象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肖娜;2000年以来北半球臭氧恢复趋势及其影响因子[D];兰州大学;2019年
2 索春男;太平洋海温和北极海冰对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3 闫建军;平流层臭氧对人类活动的非线性响应机理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刘姝媛;近年来北极平流层臭氧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万凌峰;夏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对太阳紫外准11年循环的响应及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6 邴单;溴破坏臭氧机理的从头算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陈希;中国地区臭氧长期变化趋势及与温度变化的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8 汪明圣;ENSO变化及剩余环流与东亚地区平流层O_3分布的关系探讨[D];云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21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2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