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海冰及海温外强迫在中国冬季严重雾和霾天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1 16:22
   采用1981年1月-2017年2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雾、霾数据集资料、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哈德来中心的海冰和海温资料,分析了秋冬季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与前期秋季海温两大外强迫因子与中国东部冬季雾和霾日数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对亚洲区中高纬纬向环流有重要影响,秋季海冰异常偏少是冬季亚洲区中高纬异常纬向环流形成的诱因之一。该地区秋季海冰偏少年,冬季亚洲中高纬地区纬向环流异常偏强,东亚大槽偏弱,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东亚冬季风减弱,这为大气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对流层从中层向下均为正温度距平,与地表温差减小,不利于对流发展,使得大气的状况变得更加稳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东部地区易发生霾天气过程。虽然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是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霾过程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但其对冬季中国东部雾天气发生日数多寡的影响并不显著。亚洲区纬向环流指数相比经向环流指数更能反应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雾-霾日数的变化,冬季亚洲中高纬纬向环流越强,中国东部地区雾-霾日数越多。在海温方面,雾和霾与海温的SVD分解结果表明,当海温处于第一模态正位相时,在中南半岛和南海存在异常西南风和南风向中国南方输送暖湿水汽。在中南半岛和南海存在异常西南风和南风向中国南方输送暖湿水汽,相比南海上的异常南风,偏强的中南半岛的异常西南风输送了气溶胶,为中国南方霾日数增多提供了条件。当海温处于第二模态正位相时,即ENSO和IOD正位相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与热带印度洋西部海温偏高,热带太平洋和西太暖池海温偏低,中国南海以南及菲律宾以北上空存在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向中国南方输送水汽。由于异常气流以海上暖湿气流为主,同时南海海温偏低,中国南方湿度相比北方较高,暖湿气流使得南方的霾向雾转变,故中国南方的霾日数减少,雾日数增多。海温的这两种模态对中国东部的雾和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海温第一模态时间系数对应的回归拟合风场上的印度洋偶极子向中国内陆的暖湿空气输送对中国东部雾和霾的形成至关重要。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461.2
【部分图文】:

站点,台站,资料,日数


次内的能见度满足小于 10km,相对湿度小于(大于)90%[33,34]则定义为一个霾(雾)日;后者的方法是:在有雾、霾天气现象记录时且日最小能见度小于 10km,日平均相对湿度小于(大于)90%[33,34],则定义为一个霾(雾)日,并且二者在进行订正时均不考虑轻雾。由于业务观测中容易将霾判断为轻雾,从而导致霾日数比实际情况偏少,并且雾和霾在一天内可能存在转换,所以本文认为在进行雾、霾日数数据集资料订正时不考虑轻雾,必然会造成雾和霾日数的缺失,故本文中进行资料订正的方法为:保留原始记录中原有的轻雾、雾、霾天气现象,借鉴 Chen 等[22]的方法对 1981 年 1 月至 2017 年 2 月的雾、霾日数数据集进行重新订正。对订正处理后的资料进行统计,得出 1981-2016 年冬季资料连续的基本、基准站点个数为 633 个,其分布如图 2.1a 所示。利用气象要素变化具有时空连续性的特点,对偶有缺测的台站资料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一次插补,插补之后资料连续的站点个数为 814 个,其分布如图 2.1b 所示。本文中的月雾、霾日数是该月的雾、霾日数累加值,不是月平均值。ab

序列,日数,序列,冬季雾


图 2.2 中国东部地区冬季平均(a)及 12 月-次年 2 月(b、c、d)雾和霾日数序列横坐标为时间(单位:年),纵坐标为雾或者霾的月累计天数,其中蓝线为雾日数,橙线为霾日数,灰线雾-霾日数京津冀地区冬季雾、霾日数在 2011 年之前在 25 天左右变动,在 2012 年开始异常增多,并且近 5 年来维持在较高水平,冬季雾、霾日数达到 38 天以上(图 2.3)。冬季雾、霾日数的异常增加主要是由于霾日数的增多造成的,雾日数基本维持在 10 天上下的一变化范围内。在冬季的三个月中,12 月与次年 1 月的雾、霾日数相比次年 2 月更多,12 月的雾、霾日数从 2014 年 12 月开始大幅度增加,2015 年与 2016 年 12 月的雾、霾日数达到 20 天以上,占该年冬季雾、霾日数的大部分。2014 年 2 月雾、霾日数达到 1981年以来 2 月的最高值,在 2014 年之后 2 月的雾、霾日数有所回落但仍然较多,维持在10-15 天之间。2013-2017 年 1 月份雾、霾日数均超过 15 天,相比 12 月和 1 月来说天数变化较小。

序列,日数,序列,雾日


图 2.3 京津冀地区冬季平均(a)及 12 月-次年 2 月(b、c、d)雾和霾日数序列横坐标为时间(单位:年),纵坐标为雾或者霾的月累计天数,其中蓝线为雾日数,橙线为霾日数,灰线为雾-霾日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冬季雾日数和月霾日数在 1981-2010 年数值变化相比京津冀地区较小,在 30 天左右波动,雾日数和月霾日数数值相近,京津冀地区霾日数大致为雾日数的两倍(图 2.4)。从 2011 年冬季开始,霾日数异常增多导致冬季雾-霾日数增多,低能见度天气增多,霾日数的异常增多的情况在冬季各月均有体现,其中 12 月和次年 1月最为明显,次年 2 月的霾日数自 2006 年开始缓慢增多。雾日数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变化幅度逐渐增大,其中以 12 月和次年 1 月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玮;;有这样一位环保局长——速写大连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海冰[J];中国生态文明;2017年05期

2 ;海冰萎缩影响 全球感受得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年22期

3 罗成喜;张大勇;王国军;于哲敏;娄春娟;岳前进;;渤海湾海冰压缩强度测试研究[J];中国海洋平台;2016年05期

4 季青;庞小平;许苏清;赵羲;刘清全;石中玉;;极地海冰厚度探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极地研究;2016年04期

5 任政委;查恩来;龙慧;刘文增;;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探地雷达海冰探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2期

6 张文奇;张胜茂;樊伟;胡勇;巩彩兰;;南极磷虾探捕区独立海冰提取[J];遥感信息;2017年03期

7 刘煜;吴辉碇;;第1讲 渤、黄海的海冰[J];海洋预报;2017年03期

8 刘煜;吴辉碇;;第2讲 海冰动力学[J];海洋预报;2017年05期

9 leithian;;海冰,来年再见啦![J];海洋世界;2016年04期

10 石中玉;庞小平;赵羲;程子桉;季青;;不同月海冰边界提取算法对南极海冰变化的影响分析[J];极地研究;201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璇;任妙春;周须文;常志坤;;河北省沿海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象要素指标分析[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5 谢义炳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2 石立坚;王其茂;邹斌;曾韬;施英妮;;基于辐射计海冰密集度数据的北极区域海冰变化规律分析[A];“一带一路”战略与海洋科技创新——中国海洋学会2015年学术论文集[C];2015年

3 康钊菁;叶松;王晓蕾;李军;刘凤;;海冰厚度测量技术进展[A];“一带一路”战略与海洋科技创新——中国海洋学会2015年学术论文集[C];2015年

4 药蕾;苏洁;;渤海海冰的大气影响因子[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6年

5 吴辉碇;;海冰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郭井学;李鑫;席颖;李丙瑞;;雷达技术在极地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彦青;苏洁;汪洋;郭晓葭;翟梦茜;;渤海海冰距离侯平均时间序列构建与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8 孙波;何茂兵;康建成;温家洪;李院生;;探地雷达对北冰洋海冰的探测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周琳琳;康建成;益建芳;张小伟;;被动微波遥感与南极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周凯;;基于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遥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路 译;海冰融化企鹅挨饿[N];科学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高悦;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调查 精测海冰[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0年

3 记者 方正飞;冷空气来袭 渤黄海海冰初现[N];中国海洋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方正飞;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北方海冰发展[N];中国海洋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陈瑜;海冰精准预测 一道国际性难题[N];科技日报;2018年

6 钟科文;南极海冰消长机制有新说[N];中国海洋报;2019年

7 记者 陆琦;科学家首次利用无人机揭示海冰表面精细结构[N];中国科学报;2019年

8 记者 刘霞;今年7月极地海冰缩至历史新低[N];科技日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刘园园;海冰运动“冻结”这些行星的宜居可能性[N];科技日报;2019年

10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陈建芳;北极升温和海冰减少影响几何?[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第;北冰洋快速酸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2 王庆凯;北极航道融冰期海冰物理和力学工程参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3 龙雪;海洋结构物作用下海冰破坏模式及冰载荷的离散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4 唐杨新;海冰增长的相场方法研究[D];上海大学;2018年

5 李欣欣;北极及周边地区海冰变异对亚洲冬春季气候异常的影响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6 石础;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海洋工程结构物与海冰碰撞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7 赵海培;导管架海洋平台与海冰相互作用及结构优化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8 韩正兵;东南极普里兹湾“生物泵”及其对海冰变化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9 王安良;基于强度试验和立体监测的海冰离散元模型及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10 纪永刚;基于微波图像的辽东湾海冰典型要素信息提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凯;基于特征跟踪和模式匹配结合算法的海冰漂移检测技术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2 张冰花;基于雷达高度计数据的渤海海冰变动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9年

3 赵耀;协同主动学习和半监督学习的海冰遥感图像分类[D];上海海洋大学;2019年

4 李明慧;基于深度学习的SAR影像海冰分类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9年

5 杭斯加;北斗反射信号海冰厚度检测与海面粗糙度误差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9年

6 胡文进;平面进行波与海冰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7 赵立;地球同步轨道SAR海冰成像模拟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8 陈诚;海冰及海温外强迫在中国冬季严重雾和霾天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9 卞光夫;基于SPH-FEM耦合算法的海冰-海洋结构物相互作用过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10 王亚彤;适冷LeuDH表达与酶学性质及发酵优化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3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23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e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