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0年云南同旱同涝空间模态的演变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P426.616
【部分图文】:
.1 云南 29 个气象站点、12 个旱涝指数站点和 10 个 PDSI 格点空间分布(实心三角形表象站点,圆心表示旱涝指数站点,十字表示 PDSI 格点)2.3 研究方法3.1 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数学上对数据降维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比如 X1,X2, )重新组合成一组具有较少个数且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 Fm来代替。所提指标既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原变量所代表的信息,又能保证新指标之间信息。每一个主成分提取的信息量可用方差来度量,其方差越大,包含的信息通常希望 F1(第一主成分)所含的信息量最大,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的 F1应该是 X1,X2, ,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故称 F1为
对前 11 个成分进行断棍模型(Broken Stick Model, BSM)检验,结果如图 3.2.1。结果显示雨季只有第 1 主成分和第 2 主成分通过了 0.0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第 1 主成分和第 2 主成分可以代表雨季旱涝的主要时空变化。表 3.2.1 雨季旱涝指数 PCA 中特征根大于 1 的主成分及解释方差和累计解释方差PC PC1 PC2 PC3 PC4 PC5 PC6 PC7 PC8 PC9 PC10 PC11特征根 13.1 5.2 3.0 2.3 2.2 1.7 1.6 1.5 1.4 1.2 1.1解释方差 30.6% 12.2% 7.0% 5.3% 5.2% 4.0% 3.8% 3.5% 3.3% 2.8% 2.6%累计解释方差 30.6% 42.8% 49.9% 55.2% 60.4% 64.4% 68.1% 71.6% 75.0% 77.8% 80.4%
图 3.2.2 雨季旱涝 PCA 分析双序图(黑色箭头表示站点在第 1 主成分和第 2 主成分的得分,红色圆点表示时间点在第 1 和第 2 主成分上的得分)根据 PCA 分析得到的站点得分,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进行插值,得到云南旱涝第 1 主成分和第 2 主成分的空间分布(图 3.2.3、图 3.2.4)。图 3.2.3 显值中心位于滇西北的贡山,低值中心位于滇中的昆明、玉溪和滇西南的景沧。以上结果说明,当云南雨季发生一致型的旱涝灾害时,滇中及滇西南地受灾害的频率最高,滇西北地区最低。这一结果与年旱涝第 1 主成分的空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金良;;互助县旱涝实时监测业务探讨[J];青海气象;2000年04期
2 江敦双,王厚广,刘珍芳,王学智;青岛市近50年来的旱涝分析[J];海洋通报;2001年05期
3 王庆,龚佃利,孙即霖,刘诗军;山东夏季旱涝指数的振荡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4 苗玉芝;田淑欣;;气候旱涝与农业旱涝[J];山西气象;2006年02期
5 刘引鸽;李团胜;;陕西省旱涝变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刘向文;孙照渤;倪东鸿;曾刚;;中国东部531 a夏季旱涝型的划分[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旱涝并涂[J];珠江水运;2011年11期
8 宁咏梅;;阜南县旱涝急转灾害的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刘晓星;;旱涝急转带来的隐痛[J];中国三峡;2011年09期
10 张廷治;;历史资料与旱涝划分[J];气象科技资料;1975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茹;淮河流域旱涝急转事件演变及应对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王凌群;基于统计特性分析的航空电磁数据噪声压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萨建;基于稀疏主成分变系数模型的基因-环境互作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杨平;地学空间变量优选中的多元分析与计算智能组合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苏时光;谱主成分分析及其在多指标评价体系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洪营东;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损伤血瘀证相关性指标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董玉杰;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洋热含量与南海—南亚夏季风强度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8 李怡;亚非夏季风系统的气候特征及其年代际变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
9 郭建校;改进的高维非线性PLS回归方法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何春;亚洲夏季风建立的季节进程及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家昌;近500年云南同旱同涝空间模态的演变[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王鹏涛;秦岭南北旱涝变化特征及趋势判断[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胡娜娜;东北三省旱涝时空演变及趋势判断[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尉英华;东部地区过去、现在及未来旱涝变化特征分析与预测[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5 包红花;科尔沁沙地近300年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6 童金;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转折年低频振荡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杨涵洧;2011年夏季中国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成因分析[D];兰州大学;2013年
8 张少文;赤峰地区夏季旱涝和阶段性干旱的预测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王越;西北地区旱涝指数及时空特征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10 王凤;2011年旱涝急转原因与延伸期可预报信号时空分布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0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40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