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台风浪与太平洋海浪的数值模拟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P731.22;P732.6
【部分图文】:
图 3.1 研究区域,小图表示本章研究的南海区域。彩色曲线代表三次台风路径,圆圈代表浮标位置。黑色,蓝色和红色矩形分别表示三层模式网格范围。Fig. 3.1 Map of the study area and (inset) an expanded ma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racksof the three typhoons are shown as colored curves. The positions of the buoys are marked withcircles. The black, blue, and red rectangles represent the three model domain layers.表 3.1 浮标所在位置的经纬度,水深以及惯性周期Table 3.1 The longitudes and latitudes, water depths, and inertial periods (IP) of the buoysBuoy station Longitude (°E) Latitude (°N) Water Depth (m) IP (days)B0 115.5 19.9 1580 1.47
图 3.2 台风期间风向和平均波向以及风浪涌浪分布特征。a)矢量箭头表示三组浮标数据中的台风期间的平均波向,虚箭头表示风向。b)空心圆圈代表风浪占优的位置,实心圆点代表涌浪占优的位置。Fig. 3.2 Wind and wave direction during typho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wind-sea andswell. a) Vectors indicating the mean wave directions for the three sets of buoy data during thethree typhoons, with dotted vectors showing the local wind directions. b) Locations dominated bywind-sea are indicated by circles and locations dominated by swell are indicated by solid dots.在第一象限中,台风海鸥过程中浮标处的风向基本与理想风场模型中的风向一致,即当浮标位于台风路径前方的时候,风向与台风路径交叉并向左,当台风到达距离浮标最近位置时,风向沿台风路径向前。也就是说,在台风接近浮标的过程中,风向是顺时针旋转的。然而,在台风到达之前,波向比风向更偏向前方,波向和风向的夹角大约为 20°。波向和风向以同样的方式旋转,但是旋转得更慢,
图 3.3 无量纲能量随无量纲的谱峰频率的变化。三次台风过程观测到的数据分布用三种符号表示。Fig. 3.3 Non-dimensional energy as a function of the non-dimensional peak frequency.Data observed during the three different typhoons are represented using different symbols.3.2 南海台风浪的模拟3.2.1 模式配置本文使用第三代海浪模式 WW3(Version 4.18)进行台风浪的模拟。在模式中,我们使用多层嵌套技术(如图 3.1)。模拟的第一层区域范围为西北太平洋(图3.1 中黑色矩形区域),水平网格分辨率为 0.25°。设置第一层区域主要是考虑到,西北太平洋生成的涌浪信号会传到南海而对我们的主要模拟区域产生影响。第二层区域嵌套在第一层区域之中,主要范围涵盖南海(图 3.1 中蓝色矩形区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希,李妍,沙文钰,闵景忠;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台风浪预报中的应用[J];海洋科学;2003年02期
2 胡克林,丁平兴,朱首贤,孔亚珍;长江口附近海域台风浪的数值模拟——以鹿沙台风和森拉克台风为例[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4年05期
3 黄君宝;赵鑫;李志永;;南海北部湾台风浪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水运工程;2008年01期
4 赵红军;宋志尧;徐福敏;程晨;;南中国海台风浪数值模拟研究——以台风“珍珠”为例[J];海洋工程;2010年03期
5 丁赟;;滨海核电可能最大台风浪的推算[J];海洋预报;2011年04期
6 毛科峰;陈希;萧中乐;王骥鹏;梁毅;;复杂岛屿海域的台风浪局地特征模拟与分析——以舟山海域为例[J];海洋学研究;2011年04期
7 刘寒;郑崇伟;林刚;孙岩;李靖;;1105号台风“米雷”台风浪模拟研究[J];海洋预报;2013年03期
8 蓝昌华;香港附近海域台风浪初步研究[J];热带海洋;1984年03期
9 娄洪恩;;台风浪推算的动态规划模型[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87年02期
10 李元治;;8509号台风浪的推算与分析[J];海岸工程;198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淑芳;海洋上混合层对台风浪响应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文峰;台风浪在我国内海的传播、演变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爱梅;台风浪同化模式建立及南海冬季风背景下台风浪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余墅幸;浙江省沿海风暴潮位对台风浪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史玉姣;东中国海台风浪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袁凯瑞;台湾海峡台风浪及寒潮浪的数值模拟和数值实验[D];厦门大学;2013年
6 孙瑞;南海北部台风浪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7 孙斌;SWAN模型在风浪场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尹洪强;基于SWAN模式下南海台风浪的推算[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9 叶雨颖;台湾海峡风浪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杨洋;西北太平洋台风浪后报[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0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4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