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跳及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P426.6;P424
【部分图文】:
窖蟾比却?鸹?谋碧?坝胛夜??肯募窘邓?墓叵担崳?候至31候,副高脊线基本上稳定在17?19°N这一区域(图3-1中区域A),从??第32候(6月第2候)开始,副高脊线发生第一次北跳,跳过20°N,并于35??候进入23?25°N这个稳定的区域(图3-1中区域B),并在此区域维持5个候;??于40候(7月第4候)跳过%°N,即副高脊线发生第二次北跳,继而迅速北上??进入另一个稳定的区域:28?3TN?(图3-1中区域C),并维持6个候;之后在47??候(8月第5候)开始缓慢南撤。由此可见,副富脊线两次北跳对应的平均脊线??位置分别可认定为20°N和26°N。这一北跳位置的设定与前人对于个别年份北??跳位置的研究也比较一致。同时,对比图3-1中圆点线与H角形点线还可W大致??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两次北跳时间比80年代之前要晚。??I?■?I?—?.?I?■-?J?I?I?'?I?■?I?■?I???I?■??32-?-??30-?I?C;?-??.:?//气、j??-2.?诗?ri?X?-??觉?22;?-.-麗-匪:??班:20-??公?-?-1951-1980?-??18:?:?A-媒换?--1981-2014?:??梦-人-I??16-?-??I?I?'?I???I?'?I?'?I?'?I?'?I?'?I?'??20?巧?30?35?40?巧?如?巧?60?妨??时间(侯)??图3-1不同时段副高脊线多年平均位置(正方形点线:1951?2014年
有较好的对应,如?1956、1961、1971、1974、1%0、1%2、1%7、1991?和?2010??年(图?3-2a);?1954、1961、1971、1978、1980、巧82、1994、19%?和?2001?年??(图3-2b)。64年中第一次北跳时间与梅雨开始时间距平符号一致的有40年,??占65%,第二次北跳时间与梅雨结束时间距平符号一致的有巧年,占63%。此??夕h副高脊线两次北跳的时间间隔与梅雨的持续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32,也通过??了?a?=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3-2?1951?2012长江中下游梅雨起止时间(单位:候)???梅雨开?梅雨结?梅雨开?梅雨结?梅雨开梅雨结??始时间?束时间?始时间?束时间?始时间?束时间??1951?34?40?1972?34?36?1993?36?38??1952?37?40?1973?34?36?1994?32?33??1953?34?36?1974?32?40?1995?33?39??1954?33?42?1975?34?40?1996?31?41??1955?35?38?1976?35?40?1997?35?40??1956?34?39?1977?32?34?1998?35?43??1957?34?38?1978?32?33?1999?35?37??1958?空梅?空梅?1979?33?41?2000?空梅?空梅??19?巧?36?38?1980?34?41?2001?34?36??19?如?32?36?19
4.2全球变暖背景下副高脊线北跳时间的特征??4.2.1西太副高脊线北跳时间的年代际特征??由图4-1可见,副高脊线的两次北跳时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图中点线为相对应时间序列的累积距平,实线为相对应时间序列从1951年开始,??每1化的平均值。由图可知,副高脊线的第一次北跳时间经历了"持续偏早一持??续偏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圓4-la),1980年前第一次北跳时间持续偏早,平??均北跳时间为第31.3候(表4-1),为偏早阶段;之后北跳时间持续偏晚,平均??北跳时间为33.7候,即为偏晩阶段。为了检验偏早阶段(1951?1980年)和偏??晚阶段(1981?2014年)的差异是否显著,对第一次北跳时间原始序列进行t??检验,t值为3.5,通过a?=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1980年的年代际转折??是湿著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秋霞;赵勇;何清;;阿拉木图与乌鲁木齐夏季降水变化趋势对比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3年02期
2 ;用指标站做夏季降水预报[J];气象;1975年04期
3 А·И·斯尼特科夫斯基;李天纵;;夏季降水的分析与预报[J];甘肃气象;1984年03期
4 司有元;京津冀夏季降水的自然正交函数特征[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5年03期
5 陈兴芳,宋文玲;欧亚和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分析和预测应用[J];高原气象;2000年02期
6 况雪源,钟利华;南宁近百年夏季降水的奇异谱分析[J];广西气象;2000年S1期
7 刘德,李永华;重庆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四川气象;2000年04期
8 施能,王永波,马丽,顾骏强;浙江省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J];科技通报;2001年05期
9 马振锋;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模型[J];气象;2002年11期
10 胡桂芳,奚秀芬;山东夏季降水量场预测模型研究及预测试验[J];气象;2002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牛宁;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各向同性分区及其气候学特征[D];兰州大学;2007年
2 贾建颖;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金大超;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及重大异常事件形成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4 王遵娅;中国夏季降水的气候变率及其可能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5 朱玉祥;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郎丽玲;ENSO和IOD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刘婷婷;基于土壤湿度和年际增量方法的我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预测试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袁爱军;近30年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异常特征及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李瑞芬;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及其年代际变化的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叶天舒;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跳及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5年
6 刘毅;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海、气背景场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7 刘颖;春季地气温差分布异常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8 常钢;山西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郭玲;中国夏季降水影响因子评估和统计预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龚强;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868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6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