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跳及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11-03 09:08
   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是东亚夏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南北位置的变动具有缓慢与跳跃两种特征,且是一种全球现象。西太副高脊线两次北跳时间的早晚对我国东部夏季主雨带位置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尤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太副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而随之带来的夏季降水的异常也更加值得关注。为了研究副高脊线北跳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急需对副高脊线北跳时间进行客观定量化的定义,得到具有参考性的、较长记录的北跳时间序列,进而为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鉴于此,本文基于1951~2014年的逐候副高脊线资料进行相关研究。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便于操作的客观定量化的副高脊线两次北跳时间的计算标准。在与梅雨监测资料进行对比之后发现,本文的计算方法是客观的,能够比较准确的描述副高脊线两次北跳的来临时间。其次,利用得到的两次北跳时间序列,讨论了其近64年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内的演变规律及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太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时间经历了“持续偏早—持续偏晚”的年代际演变特征,转折时间为1980年。并且21世纪至今为第一次北跳时间最晚的十年。而第二次北跳时间经历了“持续偏晚—持续偏早—持续偏晚”的年代际转折,转折分别发生在1954年和1978年。21世纪至今为第二次北跳时间次晚的十年。两次北跳时间均在上世纪80年代发生了转折,对应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由“南旱北涝”转为“南涝北旱”。(2)两次北跳时间偏早年发生在偏早阶段的频率明显多于偏晚阶段,偏晚年发生在偏晚阶段的频率明显多于偏早阶段。这说明,北跳时间的年际异常具有一定的群发性。北跳时间的年际特征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亦十分显著。当第一次北跳时间发生异常时,其所引发的降水差异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南北地区;当第二次北跳时间发生异常时,其所引发的降水异常与第一次北跳相比,界限从30°N的长江流域演变为两条,分别为25°N和35°N的黄河流域。若在考虑两次北跳时间同时发生异常的情况下,其所引发的夏季降水异常的差异相当于两次北跳单独作用下效果的叠加。(3)若将一个完整的副高脊线10-30天季节内振荡波动划分为6个位相,其对应的降水异常为:从第1位相开始(副高脊线处于偏南状态),多雨区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地区,并且随着位相的发展,多雨区逐渐向北推移,在第6位相多雨区已经北移到了东北北部地区。接下来多雨区又位于长江以南,即与下一周期的第1位相相连接。最后,简要分析了对副高脊线北跳时间的多尺度演变有影响的大气环流及海温外强迫等因素,结果表明:(1)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ENSO均对北跳时间有显著影响,但是在年代际尺度上与PDO的关系更为显著,ENSO主要对北跳时间的年际异常影响显著。在剔除了ENSO的影响后,PDO冷位相下,高(200hPa)中(500hPa)低(850hPa)层的环流配置均有利于副高脊线北跳时间的年代际偏早,而PDO暖位相下,则有利于副高脊线北跳时间的年代际偏晚。(2)从年际的角度来说,当前冬至夏季La Nina由强盛逐渐减弱时,第一次时间多偏早,当La Nina由较弱逐渐强盛时,第二次北跳时间多偏早。当前冬至夏季的ElNino由强盛到逐渐减弱至消亡时,第一次北跳时间多偏晚。当El Nino由初期发展为强盛期,第二次北跳时间多偏晚。(3)对于季节内振荡异常的成因,本文通过个例研究表明,副高脊线的季节内振荡与EAP型(东亚/太平型)遥相关波列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若位于40-60°E的高纬度地区不断地向40-50°N地区输送低频位势波,并向东传播到东亚地区(110-120°E),则较利于副高发生北跳现象。若当这种低频位势波无法输送到东亚地区,则副高不容易发生北跳。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P426.6;P424
【部分图文】:

对比图,脊线,副高脊线,点线


窖蟾比却?鸹?谋碧?坝胛夜??肯募窘邓?墓叵担崳?候至31候,副高脊线基本上稳定在17?19°N这一区域(图3-1中区域A),从??第32候(6月第2候)开始,副高脊线发生第一次北跳,跳过20°N,并于35??候进入23?25°N这个稳定的区域(图3-1中区域B),并在此区域维持5个候;??于40候(7月第4候)跳过%°N,即副高脊线发生第二次北跳,继而迅速北上??进入另一个稳定的区域:28?3TN?(图3-1中区域C),并维持6个候;之后在47??候(8月第5候)开始缓慢南撤。由此可见,副富脊线两次北跳对应的平均脊线??位置分别可认定为20°N和26°N。这一北跳位置的设定与前人对于个别年份北??跳位置的研究也比较一致。同时,对比图3-1中圆点线与H角形点线还可W大致??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两次北跳时间比80年代之前要晚。??I?■?I?—?.?I?■-?J?I?I?'?I?■?I?■?I???I?■??32-?-??30-?I?C;?-??.:?//气、j??-2.?诗?ri?X?-??觉?22;?-.-麗-匪:??班:20-??公?-?-1951-1980?-??18:?:?A-媒换?--1981-2014?:??梦-人-I??16-?-??I?I?'?I???I?'?I?'?I?'?I?'?I?'?I?'??20?巧?30?35?40?巧?如?巧?60?妨??时间(侯)??图3-1不同时段副高脊线多年平均位置(正方形点线:1951?2014年

梅雨,空梅,副高脊线,结束时间


有较好的对应,如?1956、1961、1971、1974、1%0、1%2、1%7、1991?和?2010??年(图?3-2a);?1954、1961、1971、1978、1980、巧82、1994、19%?和?2001?年??(图3-2b)。64年中第一次北跳时间与梅雨开始时间距平符号一致的有40年,??占65%,第二次北跳时间与梅雨结束时间距平符号一致的有巧年,占63%。此??夕h副高脊线两次北跳的时间间隔与梅雨的持续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32,也通过??了?a?=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3-2?1951?2012长江中下游梅雨起止时间(单位:候)???梅雨开?梅雨结?梅雨开?梅雨结?梅雨开梅雨结??始时间?束时间?始时间?束时间?始时间?束时间??1951?34?40?1972?34?36?1993?36?38??1952?37?40?1973?34?36?1994?32?33??1953?34?36?1974?32?40?1995?33?39??1954?33?42?1975?34?40?1996?31?41??1955?35?38?1976?35?40?1997?35?40??1956?34?39?1977?32?34?1998?35?43??1957?34?38?1978?32?33?1999?35?37??1958?空梅?空梅?1979?33?41?2000?空梅?空梅??19?巧?36?38?1980?34?41?2001?34?36??19?如?32?36?19

序列,时间累积,时间平均值,坐标


4.2全球变暖背景下副高脊线北跳时间的特征??4.2.1西太副高脊线北跳时间的年代际特征??由图4-1可见,副高脊线的两次北跳时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图中点线为相对应时间序列的累积距平,实线为相对应时间序列从1951年开始,??每1化的平均值。由图可知,副高脊线的第一次北跳时间经历了"持续偏早一持??续偏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圓4-la),1980年前第一次北跳时间持续偏早,平??均北跳时间为第31.3候(表4-1),为偏早阶段;之后北跳时间持续偏晚,平均??北跳时间为33.7候,即为偏晩阶段。为了检验偏早阶段(1951?1980年)和偏??晚阶段(1981?2014年)的差异是否显著,对第一次北跳时间原始序列进行t??检验,t值为3.5,通过a?=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1980年的年代际转折??是湿著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秋霞;赵勇;何清;;阿拉木图与乌鲁木齐夏季降水变化趋势对比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3年02期

2 ;用指标站做夏季降水预报[J];气象;1975年04期

3 А·И·斯尼特科夫斯基;李天纵;;夏季降水的分析与预报[J];甘肃气象;1984年03期

4 司有元;京津冀夏季降水的自然正交函数特征[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5年03期

5 陈兴芳,宋文玲;欧亚和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分析和预测应用[J];高原气象;2000年02期

6 况雪源,钟利华;南宁近百年夏季降水的奇异谱分析[J];广西气象;2000年S1期

7 刘德,李永华;重庆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四川气象;2000年04期

8 施能,王永波,马丽,顾骏强;浙江省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J];科技通报;2001年05期

9 马振锋;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模型[J];气象;2002年11期

10 胡桂芳,奚秀芬;山东夏季降水量场预测模型研究及预测试验[J];气象;2002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牛宁;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各向同性分区及其气候学特征[D];兰州大学;2007年

2 贾建颖;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金大超;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及重大异常事件形成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4 王遵娅;中国夏季降水的气候变率及其可能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5 朱玉祥;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郎丽玲;ENSO和IOD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刘婷婷;基于土壤湿度和年际增量方法的我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预测试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袁爱军;近30年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异常特征及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李瑞芬;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及其年代际变化的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叶天舒;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跳及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5年

6 刘毅;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海、气背景场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7 刘颖;春季地气温差分布异常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8 常钢;山西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郭玲;中国夏季降水影响因子评估和统计预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龚强;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868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68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9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