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季节性连旱的特征及成因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426.616
【部分图文】:
牛旱可能会加剧,而干旱的加剧又会对变暖形成正反馈(Dai,1998,?20(^4,?2011a,?2013;??Sheffield?等,2012;?Trenberth?等,2014;?Huang?等,2016,?2017a)。Huang?等(2016)??将全球变暖与干旱化之间的正反馈机制用示意图来说明(图1.1)。具体来说,温度升高??会导致蒸发的需求增大以及土壤湿度的减小,引起干旱范围扩张。进一步土壤湿度减小??又会引起地表感热通量的增强和潜热通量的减弱,这样的过程将引发极端高温的发生,??对变暖产生正反馈(Seneviratne?等?2010,2014;?Hirschi?等,2011;?Sherwood?和?Fu,??2014)。另外,温度升高以及土壤湿度降低会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存储,而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也能导致C02的排放增多(Lai,?2004)。因此,旱地的扩张将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并将C02排放到大气中。此外,土地退化和土壤水分减少严重限制了总初级生产??力(gross?primary?production,GPP;?Peng等,2013),影响植物吸收C〇2和储存碳的光??合速率。通过这样的过程
取了中国范围的448个站点,站点分布如图3.1所示。根据第二程,本章计算了?448站的SPEI-obs。利用CRU格点资料,根据第过程,计算了?SPI指数,其水平分辨率为0.5?0.5°。此外,还选料所计算的的?SPE1-CRU?指数(资料来源:http://spei.csic.es/databaseSI?指数(资料来源:https://crudata.uea.ac.uk/cru/data/drought/)。以上959年12月至2012年12月的逐月数据。其中,潜在蒸散发(PET)an-Monteith公式。对比各指数的参考标准是中国干旱灾害数据中的些事件的具体描述如表3.1所示。其中灾害数据集中的特大旱事件期必须连续2个月或2个月以上,若持续时间为3-4个月,则降水于-80%;若干旱持续时间大于等于5个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应
于SPEI-obs和SPEI-CRU计算的季节性连旱的频次、持续时间、强度进行分析。??3.4季节性连旱的频次特征??首先分析中国范围内季节性连旱的频次特征,图3.3给出了?1960-2012年SPEI03-??obs及SPEI03-CRU计算的季节连旱总频次。从SPEI03-obs的结果来看(图3.3a),整体??上在全国448站范围内大部分站点(412站,占所有站点数的92%)均发生过3次以h??的连旱事件。这其中有124站(占所有站点数的27.7%)发生了发生[6,?9)次连旱事件,??主要集中在32.5°N以北的北方地区(84站,占此类事件总站点数的67.7%;下文北方??地区指32.5°N以北,南方地区指32.5°N以南)以及西南部分地区(21°-32.5°N,97.5°-??]10°E)。另夕卜9次及以上连旱事件的站点数较少,仅有15站(占所有站点数的3.3%),??(a)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建平;;声音[J];知识就是力量;2017年06期
2 邹维;卢刚;;论干旱半干旱区土壤侵蚀类型分析与划分问题[J];中国水利;2015年20期
3 李妮亚;;纪念国际干旱半干旱区研究中心成立25周年暨专题讨论会将举行[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1年04期
4 黄建平;季明霞;刘玉芝;张镭;龚道溢;;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年01期
5 吴见;刘民士;李伟涛;;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盖度信息提取技术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9期
6 李飞;赵军;赵传燕;张小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演替[J];生态学报;2011年03期
7 任志远;许更新;左晓明;沈洪霞;杨治国;;干旱半干旱区新疆杨地膜覆盖育苗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05期
8 韩丽娜;;改进的垂向混合产流模型在辽西干旱半干旱区域洪水模拟中的应用[J];吉林水利;2017年05期
9 陶亚玲;;干旱半干旱区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对比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2006年12期
10 张艳珺;;干旱半干旱区戈壁滩绿色通道营造技术[J];防护林科技;2015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育中;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干旱脆弱性及农户适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2 李潇;中国北方季节性连旱的特征及成因[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3 苑广辉;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4 赵艳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对干湿变化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5 李小雁;干旱半干旱过渡带雨水集流实验与微型生态集雨模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00年
6 陈峰;中纬度中国—塔吉克斯坦东西向树轮气候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宋闪闪;西藏干旱半干旱区丛藓科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8 杨启东;干旱半干旱区两种典型下垫面的陆面过程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胡有宁;延安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陈磊;植被变化和地形对干旱半干旱区天气气候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华;干旱半干旱区河流污染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D];广西大学;2018年
2 黄绍琳;干旱诱导沙柳和柠条幼苗死亡的生理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杨舒畅;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内蒙古地区干旱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4 崔振;四种干旱半干旱区适生灌木对几种典型重金属的耐受积累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5 柴荣繁;中国干旱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原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6 丁小俊;利用树轮资料的EOF迭代方案重建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1500年来气温变化的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张明;干旱半干旱区平原水库附近土壤水盐动态变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8 景丞;中国连片特困区干旱灾害影响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9 武建军;干旱半干旱区近地层能量闭合异常及不平衡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2014年
10 赵舒曼;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地膜下垫面天气效应的数值模拟[D];兰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8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868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