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一次暴雨的多尺度特征分析及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21-01-22 06:49
利用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0.1°网格数据资料、NCEP-FNL再分析资料及向日葵8号卫星TBB数据,运用常规天气学诊断方法,并结合中尺度天气模式WRF的数值模拟试验,对2016年7月18-21日(北京时,下同)发生在河南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大尺度环流背景上,暴雨区西部高空低槽和东部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构成“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有利于暴雨的形成和维持。在高原东侧有一西南低涡形成,滞留了一段时间后移出源地。与此同时,在甘肃北部也有一个低涡形成,两个低涡共同包裹在一个大的低值系统中。此后,甘肃北部低涡向东移动,两个低涡中心在豫北地区合并。(2)高空200hPa急流强度不断增强,急流入口区的辐散运动增强,由此带来的一支南北向的次级环流叠加在河南河北上空,暴雨则发生在上升支附近。700h Pa西南涡发展所带来的辐合运动出现在移动方向的前部,强度随低涡发展而增强。通过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运动,高空急流和低空低涡相互作用在了一起,导致次级环流上升支增强,给豫北暴雨的发生发展带来了动力强迫。此外,暴雨区处在一个对流...
【文章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豫北地区地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南海季风涌、中高纬度冷空气和青藏高原尺度对流系统同时处于活跃阶段时,易形成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灾害。孙建和赵思维等[6]对“7.21”北京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发现暴雨过程是在低空与中低纬系统共同配合的结果。在有利环境下,中尺度对流频繁发生发展,续时间长,且稳定少动是“7.21”北京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郑婧等[7]对 2011 6 月江西北部梅雨锋大暴雨的环境场进行分析,发现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及稳维持,使西南急流异常强盛。不同性质气流、边界层强辐合与喇叭口地形的相作用是赣东北成为暴雨中心的原因。李娟等[8]利用多种资料探讨了四川盆地的西暴雨个例(2013 年 7 月)和盆东暴雨个例(2007 年 7 月)发现两种暴雨的环背景条件、冷空气和水汽来源、高原对流和西南涡均有明显差异。
s整层积分水汽通量散度则为:c = Q = Qλ x+ Qφ y(2-6)c 单位为 g s 1 cm 2。2.3 豫北暴雨环境场特征分析2.3.1 降水实况图 2.1 为 2016 年 7 月 18 日 20 时-20 日 20 时(北京时,下同)实况豫北区域平均逐时降水量。可见,豫北地区降水主要发生的时间段为 7 月 19 日 02 时-20日 02 时。19 日 00 时,降水开始出现,随着时间推移,降水量逐渐增多,其峰值区位于 19 日 16 时至 19 日 22 时,小时区域平均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 19 日 18 时,随后降水量开始逐渐减小,直到 20 日 12 时降水量达到最小。降水过程具有明显日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豫北“7·9”特大暴雨的短期预报分析和反思[J]. 漆梁波,徐珺. 气象. 2018(01)
[2]2016年“7.9”豫北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 顾佳佳,武威. 暴雨灾害. 2017(05)
[3]适用于金沙江流域降水模拟的WRF模式参数化方案研究[J]. 麦紫君,曾小凡,周建中,张海荣. 水资源研究. 2016(04)
[4]WRF模式多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四川盆地不同量级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J]. 高笃鸣,李跃清,蒋兴文,李娟,吴遥. 大气科学. 2016(02)
[5]四川盆地西部与东部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J]. 李娟,孙建华,张元春,沈新勇. 高原气象. 2016(01)
[6]Observational Facts Regarding the Joint Activities of the Southwest Vortex and Plateau Vortex after Its Departur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J]. Shuhua YU,Wenliang GAO,Dixiang XIAO,Jun PE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6(01)
[7]2013年8月6-7日华北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 张玉峰,张潜玉.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03)
[8]影响华南持续性强降水的西南涡分析和数值模拟[J]. 卢萍,李跃清,郑伟鹏,李英. 高原气象. 2014(06)
[9]涡度收支与潜热释放对西南低涡形成的作用[J]. 陈鹏,徐海明,林永辉. 大气科学学报. 2014(05)
[10]梅雨锋短时大暴雨的多尺度环境场分析[J]. 郑婧,孙素琴,吴静,许爱华. 气象. 2014(05)
博士论文
[1]太行山脉对华北暴雨影响的研究[D]. 闫冠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WRF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模拟影响研究[D]. 孙科.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
本文编号:2992777
【文章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豫北地区地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南海季风涌、中高纬度冷空气和青藏高原尺度对流系统同时处于活跃阶段时,易形成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灾害。孙建和赵思维等[6]对“7.21”北京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发现暴雨过程是在低空与中低纬系统共同配合的结果。在有利环境下,中尺度对流频繁发生发展,续时间长,且稳定少动是“7.21”北京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郑婧等[7]对 2011 6 月江西北部梅雨锋大暴雨的环境场进行分析,发现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及稳维持,使西南急流异常强盛。不同性质气流、边界层强辐合与喇叭口地形的相作用是赣东北成为暴雨中心的原因。李娟等[8]利用多种资料探讨了四川盆地的西暴雨个例(2013 年 7 月)和盆东暴雨个例(2007 年 7 月)发现两种暴雨的环背景条件、冷空气和水汽来源、高原对流和西南涡均有明显差异。
s整层积分水汽通量散度则为:c = Q = Qλ x+ Qφ y(2-6)c 单位为 g s 1 cm 2。2.3 豫北暴雨环境场特征分析2.3.1 降水实况图 2.1 为 2016 年 7 月 18 日 20 时-20 日 20 时(北京时,下同)实况豫北区域平均逐时降水量。可见,豫北地区降水主要发生的时间段为 7 月 19 日 02 时-20日 02 时。19 日 00 时,降水开始出现,随着时间推移,降水量逐渐增多,其峰值区位于 19 日 16 时至 19 日 22 时,小时区域平均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 19 日 18 时,随后降水量开始逐渐减小,直到 20 日 12 时降水量达到最小。降水过程具有明显日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豫北“7·9”特大暴雨的短期预报分析和反思[J]. 漆梁波,徐珺. 气象. 2018(01)
[2]2016年“7.9”豫北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 顾佳佳,武威. 暴雨灾害. 2017(05)
[3]适用于金沙江流域降水模拟的WRF模式参数化方案研究[J]. 麦紫君,曾小凡,周建中,张海荣. 水资源研究. 2016(04)
[4]WRF模式多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四川盆地不同量级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J]. 高笃鸣,李跃清,蒋兴文,李娟,吴遥. 大气科学. 2016(02)
[5]四川盆地西部与东部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J]. 李娟,孙建华,张元春,沈新勇. 高原气象. 2016(01)
[6]Observational Facts Regarding the Joint Activities of the Southwest Vortex and Plateau Vortex after Its Departur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J]. Shuhua YU,Wenliang GAO,Dixiang XIAO,Jun PE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6(01)
[7]2013年8月6-7日华北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 张玉峰,张潜玉.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03)
[8]影响华南持续性强降水的西南涡分析和数值模拟[J]. 卢萍,李跃清,郑伟鹏,李英. 高原气象. 2014(06)
[9]涡度收支与潜热释放对西南低涡形成的作用[J]. 陈鹏,徐海明,林永辉. 大气科学学报. 2014(05)
[10]梅雨锋短时大暴雨的多尺度环境场分析[J]. 郑婧,孙素琴,吴静,许爱华. 气象. 2014(05)
博士论文
[1]太行山脉对华北暴雨影响的研究[D]. 闫冠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WRF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模拟影响研究[D]. 孙科.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
本文编号:2992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99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