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百年草甸农田化的干旱效应
发布时间:2021-01-22 12:47
本文以松嫩平原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图册、专题地图资料及历史文献资料为数据源,2010年TM遥感影像、气象CRU数据和再分析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统计学方法分析松嫩平原百年土地利用及PDSI指数变化规律的同时,探究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1910s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林地、耕地、沼泽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97.5%,其中草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且成片分布,占全区44.0%;其次为林地、耕地、沼泽,分别占松嫩平原总面积的23.6%、20.5%、9.4%;其余地类的面积及比例都较小且分散。2010s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及林地为主,其中耕地所占比例最大,占全区的60.8%,主要由松嫩平原中部地区向四周扩展,林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地区;而沼泽及草地分布面积较小但相对集中,二者的面积百分比分别为4.8%、7.9%;其余几种地类分布较为分散。(2)对比松嫩平原两期土地利用可知,松嫩平原各地类中面积增加的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及其它用地,增加最多的为耕地,其次为建设用地。面积减少的为草地及林地、沼泽。两期持续地类中面积比例较大为持续耕地和持续林地两种,共占松...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据来源、处理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地形与气候特征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气象资料
2.2.2 1910s土地利用资料
2.2.3 2010s土地利用资料
2.3 研究方法
2.3.1 帕默尔干旱指数
2.3.2 趋势分析
2.3.3 OMR方法
2.3.4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2.3.5 Kriging插值法
2010s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第3章 松嫩平原1910s2010s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 松嫩平原1910s、2010s土地利用现状
3.1.1 松嫩平原1910s土地利用状况
3.1.2 松嫩平原2010s土地利用现状
2010s土地利用变化"> 3.2 松嫩平原1910s2010s土地利用变化
2010s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分析"> 3.2.1 松嫩平原1910s2010s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分析
2010s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3.2.2 松嫩平原1910s2010s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2010s土地利用转换类型空间分布"> 3.2.3 松嫩平原1910s2010s土地利用转换类型空间分布
3.3 本章小结
2010 年PDSI指数的变化特征">第4章 松嫩平原19012010 年PDSI指数的变化特征
2010 年实测PDSI指数的变化特征"> 4.1 松嫩平原19012010 年实测PDSI指数的变化特征
4.1.1 实测PDSI指数时间变化特征
4.1.2 实测PDSI指数空间变化特征
2010 年再分析PDSI指数的变化特征"> 4.2 松嫩平原19012010 年再分析PDSI指数的变化特征
4.2.1 再分析PDSI指数时间变化特征
4.2.2 再分析PDSI指数空间变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PDSI指数的影响
5.1 松嫩平原OMR变化特征
5.1.1 OMR时间变化特征
5.1.2 OMR空间变化特征
5.2 按土地利用类型类型提取指数
5.3 按集中分布区提取指数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60年以来松嫩平原生长季干旱特征分析[J].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9)
[2]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机制研究[J]. 杨红伟. 学术研究. 2010(06)
[3]松嫩平原西部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J]. 任春颖,张柏,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6)
[4]农业旱灾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J]. 李文娟,覃志豪,林绿. 自然灾害学报. 2010(03)
[5]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J]. 叶瑜,方修琦,任玉玉,张学珍,陈莉.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03)
[6]中国近百年温度曲线的对比分析[J]. 唐国利,丁一汇,王绍武,任国玉,刘洪滨,张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02)
[7]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J]. 刘军会,高吉喜. 农业工程学报. 2008(11)
[8]土地利用变化对松嫩平原腹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 汤洁,斯蔼,卢远,李海毅,汪雪格.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04)
[9]干旱监测指数研究[J]. 侯英雨,何延波,柳钦火,田国良. 生态学杂志. 2007(06)
[10]近50年来松嫩平原西部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刘殿伟,宋开山,王丹丹,张树清. 地理科学. 2006(03)
博士论文
[1]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区域气候响应[D]. 廉丽姝.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 封玲.南京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及机理分析[D]. 李强.兰州大学 2012
[2]近60a内蒙古干旱动态分析[D]. 张美杰.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93255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据来源、处理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地形与气候特征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气象资料
2.2.2 1910s土地利用资料
2.2.3 2010s土地利用资料
2.3 研究方法
2.3.1 帕默尔干旱指数
2.3.2 趋势分析
2.3.3 OMR方法
2.3.4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2.3.5 Kriging插值法
2010s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第3章 松嫩平原1910s2010s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 松嫩平原1910s、2010s土地利用现状
3.1.1 松嫩平原1910s土地利用状况
3.1.2 松嫩平原2010s土地利用现状
2010s土地利用变化"> 3.2 松嫩平原1910s2010s土地利用变化
2010s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分析"> 3.2.1 松嫩平原1910s2010s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分析
2010s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3.2.2 松嫩平原1910s2010s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2010s土地利用转换类型空间分布"> 3.2.3 松嫩平原1910s2010s土地利用转换类型空间分布
3.3 本章小结
2010 年PDSI指数的变化特征">第4章 松嫩平原19012010 年PDSI指数的变化特征
2010 年实测PDSI指数的变化特征"> 4.1 松嫩平原19012010 年实测PDSI指数的变化特征
4.1.1 实测PDSI指数时间变化特征
4.1.2 实测PDSI指数空间变化特征
2010 年再分析PDSI指数的变化特征"> 4.2 松嫩平原19012010 年再分析PDSI指数的变化特征
4.2.1 再分析PDSI指数时间变化特征
4.2.2 再分析PDSI指数空间变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PDSI指数的影响
5.1 松嫩平原OMR变化特征
5.1.1 OMR时间变化特征
5.1.2 OMR空间变化特征
5.2 按土地利用类型类型提取指数
5.3 按集中分布区提取指数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60年以来松嫩平原生长季干旱特征分析[J].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9)
[2]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机制研究[J]. 杨红伟. 学术研究. 2010(06)
[3]松嫩平原西部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J]. 任春颖,张柏,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6)
[4]农业旱灾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J]. 李文娟,覃志豪,林绿. 自然灾害学报. 2010(03)
[5]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J]. 叶瑜,方修琦,任玉玉,张学珍,陈莉.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03)
[6]中国近百年温度曲线的对比分析[J]. 唐国利,丁一汇,王绍武,任国玉,刘洪滨,张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02)
[7]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J]. 刘军会,高吉喜. 农业工程学报. 2008(11)
[8]土地利用变化对松嫩平原腹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 汤洁,斯蔼,卢远,李海毅,汪雪格.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04)
[9]干旱监测指数研究[J]. 侯英雨,何延波,柳钦火,田国良. 生态学杂志. 2007(06)
[10]近50年来松嫩平原西部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刘殿伟,宋开山,王丹丹,张树清. 地理科学. 2006(03)
博士论文
[1]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区域气候响应[D]. 廉丽姝.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 封玲.南京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及机理分析[D]. 李强.兰州大学 2012
[2]近60a内蒙古干旱动态分析[D]. 张美杰.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93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99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