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冷涡背景下苏北地区连续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20 05:14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ECMWF-ERA5逐小时0.25°×0.25°再分析资料,主要从环境条件和触发机制两个方面,对2019年6月8日(简称过程A)、9日(简称过程B)影响江苏省北部的两次冷涡型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程A是由暖湿气流引起的短时强降水伴随雷暴大风的湿对流天气;过程B则是在高层西北气流下由干冷平流强迫引起的大风冰雹伴随短时强降水的混合对流天气。过程A,由暖湿气流形成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垂直风切变强度一般,湿层深厚,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过程B,中高层的较强干冷平流叠加在低层暖湿平流上而形成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强的垂直风切变位于中低层,配合较强的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冰雹的发生。两次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都是地面辐合线。过程A的预报重点为水汽条件和来自上游的对流系统与当地地面辐合线的耦合;过程B的预报重点为大气的不稳定度和冷涡后部冷空气的干侵入与地面辐合线的耦合。 

【文章来源】: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0,43(02)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天气概况
2 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分析
3 探空资料分析
4 环境条件和触发机制分析
    4.1 水汽条件
    4.2 热力和动力条件
    4.3 地面触发系统
5 小结和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次华北冷涡降水成因及预报偏差对比分析[J]. 符娇兰,陈双,沈晓琳,张夕迪,权婉晴.  气象. 2019(05)
[2]冷涡背景下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对比分析[J]. 蔡雪薇,谌芸,沈新勇,郑永光,陶亦为.  气象. 2019(05)
[3]北京一次对流云人工催化作业效果检验[J]. 宋文婷,蔡淼,王飞.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7(02)
[4]中国强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和环境参数分析[J]. 费海燕,王秀明,周小刚,俞小鼎.  气象. 2016(12)
[5]Mechanisms for the Form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and Its Activities and Impacts: An Overview[J]. 廉毅,沈柏竹,李尚锋,刘刚,杨旭.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6(06)
[6]江西省北部地区一次致灾冰雹天气环境条件和特征分析[J]. 盛志军,邓超,周雨,朱星球.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6(03)
[7]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J].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气象. 2014(04)
[8]东北冷涡对江淮飑线生成的影响研究[J]. 郑媛媛,张雪晨,朱红芳,姚晨,施帅红.  高原气象. 2014(01)
[9]苏沪浙地区短时强降水与冰雹天气分布及物理量特征对比分析[J]. 仇娟娟,何立富.  气象. 2013(05)
[10]“6.3”区域致灾雷暴大风形成及维持原因分析[J].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牛淑贞.  高原气象. 2012(02)



本文编号:3149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149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a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