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多时空尺度极端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4 00:38
极端气候事件虽属于小概率事件,但相比于平均气候变化,因其突发性、难预测性和强破坏性等特点,它们对自然和社会系统的影响更大。蒙古高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过渡带,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以草畜牧业为主,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不仅有益于促进蒙古高原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对制定行之有效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1961-2014年蒙古高原111个气象站点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数据,计算出16个极端气温指数和11个极端降水量指数,并从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三个维度,分析蒙古高原多时空尺度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同时,基于GIMMS NDVI3g数据分析蒙古高原不同时空尺度的植被变化特征。其次,利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别从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角度,分析不同时空尺度的极端气候指数与NDVI的关系。最后,利用气候模式数据分析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的持续时间指数在未来的变化特征,同时确定出草地和森林的脆弱区,并提出不同空间尺度的适应性方案,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极端气温事件的变...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进展
1.2.2 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影响的研究进展
1.2.3 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对植被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数据
2.2.1 基础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2 气象站点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3 遥感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4 大气环流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5 气候模式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的研究方法
2.3.2 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影响的研究方法
第3章 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极端气温事件的定义
3.2 极端气温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
3.2.1 极端气温事件的年际变化特征
3.2.2 极端气温事件的季节变化特征
3.3 极端气温事件的空间变化特征
3.3.1 极端气温事件年际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3.3.2 极端气温事件季节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3.4 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因素
3.4.1 区域增暖对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
3.4.2 极端气温事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3.4.3 极端气温事件与经纬度、海拔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极端降水事件的定义
4.2 极端降水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
4.2.1 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际变化特征
4.2.2 极端降水事件的季节变化特征
4.3 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变化特征
4.3.1 极端降水事件年际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4.3.2 极端降水事件季节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4.4 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因素
4.4.1 区域性降水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
4.4.2 极端降水事件与大气环流指数的关系
4.4.3 极端降水事件与经纬度、海拔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5.1 植被的时间变化特征
5.1.1 植被的年际变化特征
5.1.2 植被的季节变化特征
5.1.3 植被的月变化特征
5.2 植被的空间变化特征
5.2.1 植被年际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5.2.2 植被季节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5.2.3 植被月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5.3 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5.3.1 单个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5.3.2 多个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的综合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的未来情景预估
6.1 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的未来情景分析
6.1.1 气候模式模拟能力评估
6.1.2 全球升温1.5℃和2℃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
6.1.3 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未来情景预估
6.2 蒙古高原环境适应性方案分析
6.2.1 蒙古高原草地和森林植被脆弱区辨识
6.2.2 不同空间尺度的适应性方案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MOD13Q1数据分析2001—2015年西双版纳植被变化特征[J]. 赵桔超,朱彦辉,段国辉,杨昆. 生态学杂志. 2019(04)
[2]IPCC 1.5℃特别报告发布,温室气体减排新时代的标志[J]. 姜克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06)
[3]基于MODISNDVI数据的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J]. 赵安周,张安兵,赵延旭,范倩倩,赵玉玲.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3)
[4]从CMIP5看全球1.5℃升温[J]. 赵宗慈,罗勇,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02)
[5]全球1.5和2℃温升时的气温和降水变化预估[J]. 胡婷,孙颖,张学斌. 科学通报. 2017(26)
[6]气候变化对秦岭北坡径流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以灞河流域为例[J]. 胡胜,邱海军,宋进喜,马舒悦,杨冬冬,裴艳茜,杨文璐,曹明明. 干旱区地理. 2017(05)
[7]1.5 ℃增暖对全球和区域影响的研究进展[J]. 翟盘茂,余荣,周佰铨,陈阳,郭建平,卢燕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05)
[8]全球升温1.5℃时北半球多年冻土及雪水当量的响应及其变化[J]. 孔莹,王澄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04)
[9]1.5~4℃升温阈值下亚洲地区气候变化预估[J]. 徐影,周波涛,吴婕,韩振宇,张永香,吴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04)
[10]全球升温控制在1.5℃和2.0℃时中国分省人口格局[J]. 王艳君,景丞,曹丽格,姜彤,孙赫敏,黄金龙,翟建青,陶辉,高超,苏布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04)
博士论文
[1]中国沿海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NDVI的影响特征研究[D]. 王晓利.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7
[2]青藏高原植被枯黄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D]. 李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3]近四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的群发性研究[D]. 杨萍.兰州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近56a秦岭极端气温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D]. 张扬.西北大学 2018
[2]全球变暖1.5℃和2℃下中国极端温度的变化及归因[D]. 石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
[3]深圳市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D]. 王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4]地形和季风因素对华北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D]. 王翌.兰州大学 2018
[5]近半个世纪以来福建省极端气候事件及其植被NDVI响应[D]. 陈丽娟.福建师范大学 2017
[6]西北干旱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对极端气温和降水过程的响应[D]. 祝稳.西北师范大学 2015
[7]蒙古高原近35年气候变化[D]. 丹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8]内蒙古地区近4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研究[D]. 刘俊英.内蒙古大学 2014
[9]1960-2009年新疆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的变化研究[D]. 汪宝龙.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0]内蒙古地区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及其与NDVI的相关性[D]. 杨方兴.长安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84931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进展
1.2.2 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影响的研究进展
1.2.3 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对植被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数据
2.2.1 基础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2 气象站点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3 遥感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4 大气环流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5 气候模式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的研究方法
2.3.2 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影响的研究方法
第3章 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极端气温事件的定义
3.2 极端气温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
3.2.1 极端气温事件的年际变化特征
3.2.2 极端气温事件的季节变化特征
3.3 极端气温事件的空间变化特征
3.3.1 极端气温事件年际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3.3.2 极端气温事件季节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3.4 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因素
3.4.1 区域增暖对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
3.4.2 极端气温事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3.4.3 极端气温事件与经纬度、海拔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极端降水事件的定义
4.2 极端降水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
4.2.1 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际变化特征
4.2.2 极端降水事件的季节变化特征
4.3 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变化特征
4.3.1 极端降水事件年际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4.3.2 极端降水事件季节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4.4 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因素
4.4.1 区域性降水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
4.4.2 极端降水事件与大气环流指数的关系
4.4.3 极端降水事件与经纬度、海拔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5.1 植被的时间变化特征
5.1.1 植被的年际变化特征
5.1.2 植被的季节变化特征
5.1.3 植被的月变化特征
5.2 植被的空间变化特征
5.2.1 植被年际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5.2.2 植被季节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5.2.3 植被月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5.3 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5.3.1 单个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的影响研究
5.3.2 多个极端气候事件对植被的综合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的未来情景预估
6.1 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的未来情景分析
6.1.1 气候模式模拟能力评估
6.1.2 全球升温1.5℃和2℃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
6.1.3 蒙古高原极端气候事件未来情景预估
6.2 蒙古高原环境适应性方案分析
6.2.1 蒙古高原草地和森林植被脆弱区辨识
6.2.2 不同空间尺度的适应性方案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MOD13Q1数据分析2001—2015年西双版纳植被变化特征[J]. 赵桔超,朱彦辉,段国辉,杨昆. 生态学杂志. 2019(04)
[2]IPCC 1.5℃特别报告发布,温室气体减排新时代的标志[J]. 姜克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06)
[3]基于MODISNDVI数据的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J]. 赵安周,张安兵,赵延旭,范倩倩,赵玉玲.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3)
[4]从CMIP5看全球1.5℃升温[J]. 赵宗慈,罗勇,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02)
[5]全球1.5和2℃温升时的气温和降水变化预估[J]. 胡婷,孙颖,张学斌. 科学通报. 2017(26)
[6]气候变化对秦岭北坡径流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以灞河流域为例[J]. 胡胜,邱海军,宋进喜,马舒悦,杨冬冬,裴艳茜,杨文璐,曹明明. 干旱区地理. 2017(05)
[7]1.5 ℃增暖对全球和区域影响的研究进展[J]. 翟盘茂,余荣,周佰铨,陈阳,郭建平,卢燕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05)
[8]全球升温1.5℃时北半球多年冻土及雪水当量的响应及其变化[J]. 孔莹,王澄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04)
[9]1.5~4℃升温阈值下亚洲地区气候变化预估[J]. 徐影,周波涛,吴婕,韩振宇,张永香,吴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04)
[10]全球升温控制在1.5℃和2.0℃时中国分省人口格局[J]. 王艳君,景丞,曹丽格,姜彤,孙赫敏,黄金龙,翟建青,陶辉,高超,苏布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04)
博士论文
[1]中国沿海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NDVI的影响特征研究[D]. 王晓利.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7
[2]青藏高原植被枯黄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D]. 李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3]近四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的群发性研究[D]. 杨萍.兰州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近56a秦岭极端气温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D]. 张扬.西北大学 2018
[2]全球变暖1.5℃和2℃下中国极端温度的变化及归因[D]. 石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
[3]深圳市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D]. 王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4]地形和季风因素对华北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D]. 王翌.兰州大学 2018
[5]近半个世纪以来福建省极端气候事件及其植被NDVI响应[D]. 陈丽娟.福建师范大学 2017
[6]西北干旱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对极端气温和降水过程的响应[D]. 祝稳.西北师范大学 2015
[7]蒙古高原近35年气候变化[D]. 丹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8]内蒙古地区近4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研究[D]. 刘俊英.内蒙古大学 2014
[9]1960-2009年新疆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的变化研究[D]. 汪宝龙.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0]内蒙古地区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及其与NDVI的相关性[D]. 杨方兴.长安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84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18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