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相控阵天气雷达组网方案设计及其观测试验
发布时间:2021-05-21 04:13
通过统计近3年广州强对流的回波结构特征,设计了由4部具有双线偏振功能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组网,覆盖广州中心城区。以期获得本地小尺度对流单体生消完整过程的精细探测资料,为对流单体生消机理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为分析城市冠层影响飑线等线状对流系统强度变化提供观测依据。观测试验表明:相控阵雷达网获取的高分辨率探测数据,监测本地生消的小尺度对流单体、线状对流系统的强度变化有明显优势,对预警信号发布等业务有很大帮助。不足之处是该相控阵雷达采取单波束扫描模式,加快扫描速度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文章来源】:气象. 2020,46(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4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太行山东麓一次强对流冰雹云结构的观测分析[J]. 范皓,杨永胜,段英,许焕斌,刘黎平,耿飞. 气象学报. 2019(05)
[2]湖北三类组织形态强对流系统造成的地面强对流大风特征[J]. 郭英莲,孙继松. 大气科学. 2019(03)
[3]冷涡底部一次弓状强飑线的演变和机理[J]. 公衍铎,郑永光,罗琪. 气象. 2019(04)
[4]利用相控阵及双偏振雷达对2016年6月3日华南一次强对流过程的分析[J]. 于明慧,刘黎平,吴翀,肖艳娇. 气象. 2019(03)
[5]阵列天气雷达设计与初步实现[J]. 马舒庆,陈洪滨,王国荣,甄小琼,许晓平,李思腾. 应用气象学报. 2019(01)
[6]2017年广州“5·7”暖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和可预报性[J]. 伍志方,蔡景就,林良勋,胡胜,张华龙,韦凯华. 气象. 2018(04)
[7]2017年5月7日广州特大暴雨微物理特征及其触发维持机制分析[J]. 傅佩玲,胡东明,张羽,李怀宇,高美谭,周芯玉. 气象. 2018(04)
[8]2017年5月7日广州极端强降水对流系统结构、触发和维持机制[J]. 田付友,郑永光,张小玲,张涛,林隐静,张小雯,朱文剑. 气象. 2018(04)
[9]山东省初秋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落区和抬升触发机制分析[J]. 侯淑梅,王秀明,尉英华,李婕,张骞,谷山青. 气象. 2018(01)
[10]广东一次飑线大风的成因和预警分析[J]. 植江玲,麦雪湖,黄先香. 广东气象. 2017(03)
本文编号:3199027
【文章来源】:气象. 2020,46(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4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太行山东麓一次强对流冰雹云结构的观测分析[J]. 范皓,杨永胜,段英,许焕斌,刘黎平,耿飞. 气象学报. 2019(05)
[2]湖北三类组织形态强对流系统造成的地面强对流大风特征[J]. 郭英莲,孙继松. 大气科学. 2019(03)
[3]冷涡底部一次弓状强飑线的演变和机理[J]. 公衍铎,郑永光,罗琪. 气象. 2019(04)
[4]利用相控阵及双偏振雷达对2016年6月3日华南一次强对流过程的分析[J]. 于明慧,刘黎平,吴翀,肖艳娇. 气象. 2019(03)
[5]阵列天气雷达设计与初步实现[J]. 马舒庆,陈洪滨,王国荣,甄小琼,许晓平,李思腾. 应用气象学报. 2019(01)
[6]2017年广州“5·7”暖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和可预报性[J]. 伍志方,蔡景就,林良勋,胡胜,张华龙,韦凯华. 气象. 2018(04)
[7]2017年5月7日广州特大暴雨微物理特征及其触发维持机制分析[J]. 傅佩玲,胡东明,张羽,李怀宇,高美谭,周芯玉. 气象. 2018(04)
[8]2017年5月7日广州极端强降水对流系统结构、触发和维持机制[J]. 田付友,郑永光,张小玲,张涛,林隐静,张小雯,朱文剑. 气象. 2018(04)
[9]山东省初秋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落区和抬升触发机制分析[J]. 侯淑梅,王秀明,尉英华,李婕,张骞,谷山青. 气象. 2018(01)
[10]广东一次飑线大风的成因和预警分析[J]. 植江玲,麦雪湖,黄先香. 广东气象. 2017(03)
本文编号:3199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19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