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2013—2017年夏季东北冷涡下东北地区MCS的统计特征

发布时间:2021-05-21 21:44
  利用2013—2017年6—8月FY-2E和FY-2G地球静止卫星相当黑体温度(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夏季东北冷涡下东北地区MCS的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MCS的活动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和日变化特征,6月对流活动最活跃。MCS的主要移向是东、东北和东南,平均移动距离3.99个经纬距。(2) MCS成熟时刻的面积、偏心率和生命史均小于江淮地区以及中国中东部,云顶高度低于江淮地区,整个生命史表现出发展快消亡慢的特征,与江淮地区相反。(3)基于MCS的定义得到的Z标准,对2016—2017年的MCS作了统计分析并与J标准统计得到的MCS进行对比,得出,两种定义下的MCS环境场特征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MCS多生成于500 hPa槽前和槽后,对流层高层MCS位于双急流之间靠近北支急流的辐散区,南侧急流高度在200 hPa,北侧的急流高度在250 hPa。低层,位于低空急流左侧,低涡南侧、东南侧,有较强的水汽和动量输送。槽前生成的MCS南侧中层存在垂直反环流向MCS输送干暖空气与位涡,槽后生成的MCS... 

【文章来源】:气象科学. 2020,4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2 MCS的基本特征
    2.1 MCS的时间特征
    2.2 MCS空间分布特征
3 东北地区MCS与其他地区MCS的比较
4 两种标准下的MCS的比较
    4.1 J-MCS的环境场特征
        4.1.1 槽前型MCS形成的环境场
        4.1.2 槽后型MCS形成的环境场
    4.2 两种标准下MCS对比
        4.2.1 MCS造成的强降水对比
        4.2.2 各种对流参量对比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夏季江淮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统计特征分析[J]. 刘瑞翔,丁治英,孙凌光,黄海波.  暴雨灾害. 2015(03)
[2]青藏高原夏季带状MCSs的分类以及形成原因[J]. 丁治英,王小龙,高松,郭宏杰,史永强.  大气科学学报. 2013(06)
[3]冷涡背景下MCS的统计分析[J]. 王磊,谌芸,张仙,曾波.  气象. 2013(11)
[4]我国中东部地区夏季MCS统计分析[J]. 曾波,谌芸,肖天贵.  气象. 2013(02)
[5]夏季黄河下游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分布[J]. 卓鸿,赵平,李春虎,蒲章绪.  大气科学. 2012(06)
[6]华南前汛期MCS的活动特征及组织发展形式[J]. 梁巧倩,项颂翔,林良根,蒙伟光.  热带气象学报. 2012(04)
[7]一次MCS过程的特征分析[J]. 刘佳颖,魏建苏,姚丽娜,徐迎春.  气象科学. 2013(01)
[8]东北冷涡的特征、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J]. 朱占云,何金海.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0(04)
[9]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传播成因[J]. 过仲阳,林珲,江吉喜,黄签,方兆宝.  地球信息科学. 2003(01)
[10]东北冷涡过程中的飑线分析[J]. 白人海,谢安.  气象. 1998(04)



本文编号:3200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200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6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