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1年藏北暴雪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分型
发布时间:2021-07-31 20:40
利用1988—2018年藏北各站逐日降水资料、逐日天气现象和逐日积雪资料,用气候诊断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藏北暴雪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1年藏北暴雪日数、雪量、最大积雪深度和年平均积雪深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东部多、西部少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东部,区域差异显著。近31年的暴雪次数和暴雪量呈减少趋势,暴雪次数和雪量由多转少的转折年份在2002年,2002年以前为多雪期,2002年以后为少雪期。21世纪00年代后暴雪次数每10年以2站次的速率在下降,暴雪量以每10年2.4mm的雪量在减少。暴雪季节分布呈双峰性,最大峰值出现在4月和5月。暴雪日数呈3、5、10年的周期变化。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的高度场和风场对暴雪天气的环流和影响系统进行了总结归纳,得出藏北区域性暴雪的环流形式可分为4型,即印度低压型、北脊南槽型、阶梯槽型和巴尔喀什湖低槽型;南支槽、热带低压、低涡-切变和高原槽为藏北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
【文章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20,59(17)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藏北的观测站分布和地理位置
1988—2018年藏北暴雪累积雪量的空间分布
从年际变化(图5)可以看出,1988—2018年藏北暴雪频次主要呈减少的趋势,1988—1995年为少发期,1996—2002年为暴雪多发期,暴雪的频次比前期略有增长,2003年以后为暴雪少发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暴雪次数减少不明显,以每10年0.2站次的频率减少,2000年后暴雪减少的频次很明显,以每10年2站次速度减少,减少的趋势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暴雪日数的减少可能与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有关,近年来高原各地的气温普遍升高不少,尤其是冬季温度升高的幅度最明显[19],导致了一部分降水为降雨或雨夹雪,不利于暴雪的产生。藏北暴雪最多的一年出现在2002年,出现11次,为同期最大值,比历史同期偏多60%以上,1995年和2015年为暴雪最少年,仅出现1次,为同期最小值,比历史同期偏少40%。图5 1988—2018年藏北暴雪次数与距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特征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 张薇,宋燕,王式功,李智才. 气象科技. 2019(06)
[2]锢囚气旋钩状云区暴雪过程的水汽源地及输送分析[J]. 熊秋芬,张玉婷,姜晓飞,张雅乐. 气象. 2018(10)
[3]青海省牧区雪灾的成因及防御对策[J]. 胡亚男. 科学技术创新. 2018(27)
[4]青海牧区雪灾综合风险评估[J]. 马晓芳,黄晓东,邓婕,王云龙,梁天刚. 草业学报. 2017(02)
[5]1971-2010年青藏高原冬季降雪气候变化及空间分布[J]. 蒋文轩,假拉,肖天贵,罗布坚参,周振波. 冰川冻土. 2016(05)
[6]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 罗布坚参,德吉白珍,次仁朗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05)
[7]青藏高原南部一次暴雪过程综合分析[J]. 杨丽敏,李起续,边巴卓嘎. 西藏科技. 2016(02)
[8]1971-2010年青海高原不同功能区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J]. 校瑞香,祁栋林,周万福,肖宏斌. 冰川冻土. 2014(06)
[9]近50年青藏高原东部降雪的时空演变[J]. 胡豪然,梁玲. 地理学报. 2014(07)
[10]三次高原切变线过程演变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J]. 何光碧,师锐. 高原气象. 2014(03)
博士论文
[1]南支西风槽建立、传播和演变特征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D]. 索渺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8
本文编号:3314152
【文章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20,59(17)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藏北的观测站分布和地理位置
1988—2018年藏北暴雪累积雪量的空间分布
从年际变化(图5)可以看出,1988—2018年藏北暴雪频次主要呈减少的趋势,1988—1995年为少发期,1996—2002年为暴雪多发期,暴雪的频次比前期略有增长,2003年以后为暴雪少发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暴雪次数减少不明显,以每10年0.2站次的频率减少,2000年后暴雪减少的频次很明显,以每10年2站次速度减少,减少的趋势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暴雪日数的减少可能与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有关,近年来高原各地的气温普遍升高不少,尤其是冬季温度升高的幅度最明显[19],导致了一部分降水为降雨或雨夹雪,不利于暴雪的产生。藏北暴雪最多的一年出现在2002年,出现11次,为同期最大值,比历史同期偏多60%以上,1995年和2015年为暴雪最少年,仅出现1次,为同期最小值,比历史同期偏少40%。图5 1988—2018年藏北暴雪次数与距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特征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 张薇,宋燕,王式功,李智才. 气象科技. 2019(06)
[2]锢囚气旋钩状云区暴雪过程的水汽源地及输送分析[J]. 熊秋芬,张玉婷,姜晓飞,张雅乐. 气象. 2018(10)
[3]青海省牧区雪灾的成因及防御对策[J]. 胡亚男. 科学技术创新. 2018(27)
[4]青海牧区雪灾综合风险评估[J]. 马晓芳,黄晓东,邓婕,王云龙,梁天刚. 草业学报. 2017(02)
[5]1971-2010年青藏高原冬季降雪气候变化及空间分布[J]. 蒋文轩,假拉,肖天贵,罗布坚参,周振波. 冰川冻土. 2016(05)
[6]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 罗布坚参,德吉白珍,次仁朗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05)
[7]青藏高原南部一次暴雪过程综合分析[J]. 杨丽敏,李起续,边巴卓嘎. 西藏科技. 2016(02)
[8]1971-2010年青海高原不同功能区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J]. 校瑞香,祁栋林,周万福,肖宏斌. 冰川冻土. 2014(06)
[9]近50年青藏高原东部降雪的时空演变[J]. 胡豪然,梁玲. 地理学报. 2014(07)
[10]三次高原切变线过程演变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J]. 何光碧,师锐. 高原气象. 2014(03)
博士论文
[1]南支西风槽建立、传播和演变特征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D]. 索渺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8
本文编号:3314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31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