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江汉平原气候条件下不同播期小麦产量及群体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1 03:30
  【目的】针对江汉平原的气候条件,研究稻麦两熟制下不同程度晚播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群体动态、物候期分布、有效积温利用等的影响,为明确江汉平原小麦晚播效应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该区域主播品种‘郑麦9023’作为供试材料,在2017-2018、2018-2019两个小麦生长季开展试验。2017-2018年度设置2个晚播处理(S2、S3),并以11月1日播种处理为对照(记为S1);2018-2019年度在上一年度S1、S2播期间增加播种频率,每隔4 d设置1个播期,共设置8个播期(D1~D8),并以10月24日播种处理为对照(记为D1)。【结果】2个年度不同播期的小麦产量分别表现为S1>S2>S3, D1>D2>D4>D3>D5>D7>D6>D8,即随着播期推迟,产量总体上均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方差分析表明,播期推迟4 d,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D5与D6之间、D7与D8之间除外。随播期推迟,成熟期群体分蘖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于D5处理达最大群体509万·hm-2,正常播期D1及推迟播种的D2~D5处理越...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20,33(1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江汉平原气候条件下不同播期小麦产量及群体效应研究


逐日最高、最低温度和日照时数的分布

产量,单位面积,年度,千粒重


由图2-C、2-D可以看出,单位面积穗数在2017-2018年的3个播期间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S1与S3之间、S2与S3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018-2019年度各播期处理间单位面积穗数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因各播期间隔时间缩短,其穗数差异幅度缩小,但D1、D3、D5各处理间差异仍达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2017-2018年度,单位面积穗数峰值在播期2即S2(11月21日播种),2018-2019年度单位面积穗数峰值在D5(11月9日播种),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播期适当推迟,播量不变,亦可达到较大的群体,即晚播不等于群体变小。但极度晚播条件下,穗数则显著低于较早期处理,2年度群体最小处理分别出现在S3和D8,2017-2018年度,S3单位面积穗数较S2 减少29.1 %,2018-2019年度,D8较D5减少27.0 %,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图2-E、2-F还显示,2017-2018年度各播期间穗粒数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差异达显著水平,最小值出现在单位面积穗数最大的S2;2018-2019年度,穗粒数随播期逐渐推迟亦呈先迅速降低,后缓慢增加的趋势,D1、D3、D5、D7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最小值出现在单位面积穗数最大的D5。表明穗粒数的多寡受群体大小调节,两者协同影响产量。随着播期推迟,2017-2018年千粒重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于S2达最大值,S1较S2减少4.7 %,S3较S2减少11.9 %;2018-2019年各播期千粒重变化不大,均保持在40 g以上。相关分析表明,晚播导致产量降低主要归因于单位面积穗数的减少,而穗粒数与千粒重对产量影响较小,说明稻茬晚播条件下应当以提高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为主,同时协调穗粒数与千粒重以保证晚播小麦的产量水平。

群体,总分,动态变化,籽粒


进一步分析表明,2018-2019年度,正常播期及推迟播种的D2~D5等处理,其越冬期群体均达700万·hm-2以上,收获期群体亦均达438~509万·hm-2,最终籽粒产量均达到了6000 kg·hm-2以上。以上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播期推迟16 d(D2~D5)以内,越冬期可出现足够分蘖,成熟期群体充足,最终籽粒产量安全实现6000 kg·hm-2;D6~D8等晚播处理籽粒产量均不足6000 kg·hm-2,这与其越冬期群体大小严重不足有关,虽然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群体大小均保持较高水平,其中D6孕穗期达最大值672.0×104·hm-2,D7~D8拔节期达最大值分别为933.3×104·hm-2和828.0×104·hm-2。根据以上数据估算,本试验条件下,播期推迟0~16 d范围内,按基本苗225万·hm-2、每株3.5分蘖折算(图4),如若越冬期平均每行米实现197分蘖,则D1~D5均可实现6000 kg·hm-2的籽粒产量;播期推迟16 d 以上,即使加大播量,终因越冬期群体大小不足,产量大幅度下降(通过加大播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产量的降低幅度,但一方面投入增加,另一方面出苗率显著下降,增密的补偿效应不明显,但品种间存在差异,在以后的其他文章中详解)。图4 越冬期(2019.1.6)各播期单株分蘖数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迟播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J]. 高德荣,王慧,刘巧,朱冬梅,张晓,吕国锋,张晓祥,江伟,李曼.  中国农业科学. 2019(14)
[2]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J]. 安霞,张海军,蒋方山,吕连杰,陈军.  作物杂志. 2018(05)
[3]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特征分析[J]. 张明伟,马泉,丁锦峰,李春燕,朱新开,封超年,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2018(04)
[4]黄淮麦区小麦主栽品种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J]. 苗永杰,阎俊,赵德辉,田宇兵,闫俊良,夏先春,张勇,何中虎.  作物学报. 2018(02)
[5]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光能利用对冬前积温的响应[J]. 吕丽华,梁双波,张经廷,姚艳荣,董志强,张丽华,贾秀领.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8)
[6]休闲期深松蓄水适期播种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J]. 雷妙妙,孙敏,高志强,王培如,任爱霞,薛玲珠,杨珍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5)
[7]小麦分蘖期冻害后增施恢复肥的产量挽回效应及其生理机制[J]. 李春燕,杨景,张玉雪,姚梦浩,朱新开,郭文善.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0)
[8]播期、播量对旱作小麦‘小偃60’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张明明,董宝娣,乔匀周,赵欢,刘孟雨,陈骎骎,杨红,郑鑫.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8)
[9]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对冬前积温变化的响应[J]. 吕丽华,梁双波,张丽华,贾秀领,董志强,姚艳荣.  作物学报. 2016(01)
[10]稻–麦轮作下9000kg hm–2产量水平扬麦20的群体质量及花后光合特征[J]. 丁锦峰,黄正金,袁毅,朱新开,李春燕,彭永欣,郭文善.  作物学报. 2015(07)



本文编号:3314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314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a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