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夏季三次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闪电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16 23:41
本文首先利用北京地区VLF/LF三维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全闪活动的时空分布和电流强度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雷达观测、常规观测、以及加密地面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2016年三次分别以冰雹、雷暴大风、强降水为典型特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目的是为更深入地揭示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理,提高对大雹、雷暴大风、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水平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北京地区闪电主要发生在6—9月,一天中闪电高发时段在15时—次日02时;北京地区总闪密度高值区主要集中于门头沟区中南部至昌平区中西部山前一带以及密云、顺义、平谷三区交界的山前一带,云闪和地闪密度的大值区也基本都出现在这两个区域;云闪高度主要集中在9km以下,且36km之间的云闪频数最多;云闪高度在约15km以下时,平均雷电流强度随云闪高度的增大而增大,超过15km后,平均雷电流强度随云闪高度增加而减小;闪电雷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550kA之间,雷电流强度大于100kA的闪电很少发生;闪电频数高的时段平...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总闪频数的月际变化(单位:次数);(b)云闪频数(单位:次数)、平均雷电流强度(单位:KA)的月际变化;(c)地闪频数(单位:次数)、正地闪百分比的月际变化.
图 2 (a)总闪频数(单位:次数)的日变化;(b)云闪频数(单位:次数)、平均雷电流强度(单位:KA)日变化;(c)地闪频数(单位:次数)、正地闪百分比的日变化.3.4 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图 6 2016 年 6 月 29 日 20 时(BST)位势高度(黑色实线,单位:dagpm)和温度(红色虚线和风向杆(一个风向杆为 4m/s),单位:℃)(a)500hPa;(b)850hPa.橙色粗实线为槽线.
本文编号:3346609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总闪频数的月际变化(单位:次数);(b)云闪频数(单位:次数)、平均雷电流强度(单位:KA)的月际变化;(c)地闪频数(单位:次数)、正地闪百分比的月际变化.
图 2 (a)总闪频数(单位:次数)的日变化;(b)云闪频数(单位:次数)、平均雷电流强度(单位:KA)日变化;(c)地闪频数(单位:次数)、正地闪百分比的日变化.3.4 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图 6 2016 年 6 月 29 日 20 时(BST)位势高度(黑色实线,单位:dagpm)和温度(红色虚线和风向杆(一个风向杆为 4m/s),单位:℃)(a)500hPa;(b)850hPa.橙色粗实线为槽线.
本文编号:3346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346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