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特征与发展机制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16:58
  根据低层850hPa环流,利用辐合线系统客观判定方法,将2009~2014年4-6月华南沿海暖区暴雨分为两类:一类为珠江口以西的偏南经向辐合线型,为东南、偏南、西南三支气流形成。第二类为粤东沿岸的西南纬向辐合线型,为偏西和西南两支气流形成。统计强降水6h样本发现,6年偏南向型频数为年平均73.2次,西南向型为年平均50.3次。南海夏季风爆发后,两类频数均增加。两类合成特征显示,500hPa上偏南向型有暖平流,无锋区。西南向型为弱槽,华南位于中纬度锋面南侧暖区,有弱波动。两类暴雨辐合线系统上空气象要素特征同为:有深厚垂直运动;辐合层深厚,多个辐合中心垂直叠置;水汽充沛,对流不稳定能量深厚;凝结潜热释放,可造成气柱增暖拉伸,加强辐合中心及上升气流。西南向型水汽更充足,凝结潜热释放更强,而偏南向型中高层暖平流强于凝结潜热释放。探讨凝结潜热对两类辐合线系统热力机制的数值模拟显示,凝结潜热主要对空气增温,拉伸气柱,增强辐合线的低值系统性质。其次凝结潜热释放增强两类低层辐合线系统的辐合形势,维持中高层辐散环流,其影响达到环流强度的30%-50%。整体研究揭示辐合线系统是华南沿海暖区暴雨重要影响系统...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华南前汛期暴雨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研究
        1.2.2 华南前汛期暴雨水汽特征研究
        1.2.3 华南前汛期暴雨数值模拟研究
        1.2.4 华南暖区暴雨发展机制研究
        1.2.5 华南暖区暴雨地形下垫面影响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资料方法
    2.1 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2.3 资料与方法
        2.3.1 所用资料
        2.3.2 方法与原理
第三章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的基本特征
    3.1 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系统
        3.1.1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类型
        3.1.2 辐合区内辐合线系统的客观判定
    3.2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的统计分析
        3.2.1 统计、分类标准
        3.2.2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的统计特征
    3.3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的合成特征
        3.3.1 天气背景特征
        3.3.2 动力结构特征
        3.3.3 水汽输送特征
        3.3.4 非绝热加热特征
        3.3.5 对流不稳定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的数值模拟及验证
    4.1 WRF模式简述
    4.2 控制实验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4.3 控制实验模拟结果验证
        4.3.1 两类暖区暴雨典型个例降水落区及雨强验证
        4.3.2 两类暴雨典型个例的流场验证
        4.3.3 两类暴雨的凝结潜热与垂直速度的时空对应关系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凝结潜热对两类辐合线暴雨的作用及对比
    5.1 潜热敏感性试验方案设计
    5.2 潜热对降水的影响
    5.3 凝结潜热对两类辐合线系统的增温作用
    5.4 凝结潜热对水平环流场的作用
        5.4.1 凝结潜热对低层850hPa流场(辐合线)作用
        5.4.2 凝结潜热中高层400hPa流场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局地地形对两类辐合线暴雨的作用及对比
    6.1 暖区地形特征
    6.2 地形对两类辐合线的作用
    6.3 地形试验方案设计
        6.3.1 偏南向型地形试验方案
        6.3.2 西南向型地形试验方案
    6.4 云雾山、天露山地形对偏南向辐合线暴雨的影响
        6.4.1 云雾山的正面阻挡、爬坡抬升作用
        6.4.2 云雾山与天露山形成的狭管效应
    6.5 莲花山地形对西南向辐合线暴雨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自我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尺度模式积云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及其在暴雨模拟中的应用[J]. 唐细坝,平凡,罗哲贤.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1)
[2]Evaluation of Radar and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Data Assimilation for a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Southern China[J]. HOU Tuanjie,Fanyou KONG,CHEN Xunlai,LEI Hengchi,HU Zhaoxi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5(07)
[3]复杂地形区陆面资料对WRF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J]. 何建军,余晔,刘娜,赵素平,陈晋北.  大气科学. 2014(03)
[4]用WRF模式中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华南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性能分析[J]. 朱格利,林万涛,曹艳华.  大气科学. 2014(03)
[5]局地低矮地形对华南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J]. 李博,刘黎平,赵思雄,黄翠银.  高原气象. 2013(06)
[6]华南暖区暴雨的一种低层重力波触发机制[J]. 徐燚,闫敬华,王谦谦,董加斌.  高原气象. 2013(04)
[7]钟形地形动力抬升和重力波传播与地形云和降水形成关系研究[J]. 郭欣,郭学良,付丹红,牛生杰.  大气科学. 2013(04)
[8]华南前汛期持续暴雨环流特征分析[J]. 张端禹,徐明,汪小康,赵玉春,王晓芳,崔春光,廖移山.  暴雨灾害. 2012(03)
[9]一次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动力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J]. 何编,孙照渤,李忠贤.  大气科学学报. 2012(04)
[10]华南前汛期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诊断分析[J]. 赖绍钧,何芬,陈海山,沈桐立,吴伟杰,刘绍龙.  热带气象学报. 2012(03)



本文编号:3368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368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b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