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突发性暖区暴雨特征及环境场条件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02 13:51
本文统计了2012~2018年四川盆地在弱天气系统影响条件下出现的30次突发性暖区暴雨过程,按850hPa影响系统将其分为了偏东风型、偏南风型和低涡型3类,并利用地面自动站和实况探空观测资料统计了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关物理量阈值,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各类暴雨的环流平均场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1)偏东风型和偏南风型暴雨均出现在盆地西部,其中偏东风型雨带更靠近龙门山脉,低涡型暴雨主要出现在盆地南部,3类暴雨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都是夜间增多,次日上午减少;(2)暖区暴雨临近时,500hPa四川盆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偏南或弱波动气流,700 hPa云贵至四川盆地为西南气流,850 hPa贵州至四川盆地为偏东或偏南气流,平均风速增大2~4m·s-1,暴雨主要出现在850hPa风速辐合及浅薄的低涡环流区域,在偏东风型暴雨过程中,龙门山地形的强迫抬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3)暖区暴雨发生在异常高能高湿的条件下,850 hPa平均比湿达16.8 g·kg-1、CAPE平均值达1956 J·kg-1<...
【文章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2020,29(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暖区暴雨(20:00~20:00,包括国家站和区域站)频率分布
短时强降水站数分布
偏南风型暴雨临近时(图3(c)),与偏东风型相比,副高更为偏西,588dagpm线西脊点位于110°E附近,但脊线位于28°N附近,较偏东风型偏南,与偏东风型类似的是,在暴雨过程临近时和过程中(图3(d))均无高原低槽东移,暴雨发生在副高588dagpm与586dagpm线之间的偏南气流中。低涡型暴雨临近时(图3(e)),副高位置较偏南风型更为偏东偏南,588dagpm线西脊点位于115°E附近,脊线位于24°N附近,四川盆地位于586dagpm线边缘,与前两种类型有所不同的是,在中南半岛北部至我国云南西部有一反气旋环流,暴雨过程中(图3(f))该反气旋环流略有加强,其东侧的偏西北气流与副高外围的偏南气流,在四川盆地南部至云南北部形成了一弱波动,暴雨出现在586dagpm线附近的弱波动气流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质灾害胁迫下的社会经济恢复力评估及其提升策略——以都江堰市为例[J]. 田丛珊,方一平. 自然灾害学报. 2019(06)
[2]四川盆地西部两次暖区暴雨过程分析[J]. 杨康权,肖递祥,罗辉,龙柯吉. 气象科技. 2019(05)
[3]基于信息流理论的降雨指标与滑坡泥石流因果分析[J]. 陆研,谢涛,徐辉,刘振波. 自然灾害学报. 2019(04)
[4]天津市中心城区内涝减缓策略研究[J]. 孙忠,运迎霞. 自然灾害学报. 2019(04)
[5]华南暖区暴雨事件的筛选与分类研究[J]. 刘瑞鑫,孙建华,陈鲍发. 大气科学. 2019(01)
[6]华北一次暖区暴雨雷暴触发及传播机制研究[J]. 孙密娜,王秀明,胡玲,陈宏,韩婷婷. 气象. 2018(10)
[7]夏季江南地区暖区暴雨的统计分析[J]. 汪玲瑶,谌芸,肖天贵,李晟祺,葛蕾. 气象. 2018(06)
[8]2017年广州“5·7”暖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和可预报性[J]. 伍志方,蔡景就,林良勋,胡胜,张华龙,韦凯华. 气象. 2018(04)
[9]高原低涡影响下的一次暖区强降水特征分析[J]. 杨康权,卢萍,张琳. 热带气象学报. 2017(03)
[10]华南暖区暴雨研究进展[J]. 何立富,陈涛,孔期. 应用气象学报. 2016(05)
本文编号:3379127
【文章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2020,29(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暖区暴雨(20:00~20:00,包括国家站和区域站)频率分布
短时强降水站数分布
偏南风型暴雨临近时(图3(c)),与偏东风型相比,副高更为偏西,588dagpm线西脊点位于110°E附近,但脊线位于28°N附近,较偏东风型偏南,与偏东风型类似的是,在暴雨过程临近时和过程中(图3(d))均无高原低槽东移,暴雨发生在副高588dagpm与586dagpm线之间的偏南气流中。低涡型暴雨临近时(图3(e)),副高位置较偏南风型更为偏东偏南,588dagpm线西脊点位于115°E附近,脊线位于24°N附近,四川盆地位于586dagpm线边缘,与前两种类型有所不同的是,在中南半岛北部至我国云南西部有一反气旋环流,暴雨过程中(图3(f))该反气旋环流略有加强,其东侧的偏西北气流与副高外围的偏南气流,在四川盆地南部至云南北部形成了一弱波动,暴雨出现在586dagpm线附近的弱波动气流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质灾害胁迫下的社会经济恢复力评估及其提升策略——以都江堰市为例[J]. 田丛珊,方一平. 自然灾害学报. 2019(06)
[2]四川盆地西部两次暖区暴雨过程分析[J]. 杨康权,肖递祥,罗辉,龙柯吉. 气象科技. 2019(05)
[3]基于信息流理论的降雨指标与滑坡泥石流因果分析[J]. 陆研,谢涛,徐辉,刘振波. 自然灾害学报. 2019(04)
[4]天津市中心城区内涝减缓策略研究[J]. 孙忠,运迎霞. 自然灾害学报. 2019(04)
[5]华南暖区暴雨事件的筛选与分类研究[J]. 刘瑞鑫,孙建华,陈鲍发. 大气科学. 2019(01)
[6]华北一次暖区暴雨雷暴触发及传播机制研究[J]. 孙密娜,王秀明,胡玲,陈宏,韩婷婷. 气象. 2018(10)
[7]夏季江南地区暖区暴雨的统计分析[J]. 汪玲瑶,谌芸,肖天贵,李晟祺,葛蕾. 气象. 2018(06)
[8]2017年广州“5·7”暖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和可预报性[J]. 伍志方,蔡景就,林良勋,胡胜,张华龙,韦凯华. 气象. 2018(04)
[9]高原低涡影响下的一次暖区强降水特征分析[J]. 杨康权,卢萍,张琳. 热带气象学报. 2017(03)
[10]华南暖区暴雨研究进展[J]. 何立富,陈涛,孔期. 应用气象学报. 2016(05)
本文编号:3379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37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