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春夏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变动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9-06 20:27
  利用1983--2012年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使用Lanczos滤波器进行滤波处理,并使用相关、合成、诊断和Mor1et小波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平均5—6月南亚高压移上高原的环流场特征与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大气加热场的关系、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和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低频特征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得到以下结论:(1)南亚高压从中南半岛北部向西北方向移动且于第33候移上青藏高原,恰好与高原南坡成为亚洲南部主要热源中心的时间相一致,且高原南坡整层积分的大气视热源增加速度远快于孟加拉湾以南至中南半岛,这可能是南亚高压移上高原的原因之一;同时采用简化后的全型垂直涡度方程分析加热场和环流场的关系,发现相对涡度平流项和地转涡度平流项有利于南亚高压向西移动,非绝热加热垂直变化项有利于南亚高压向北移动,三项共同作用使得南亚高压向西北移动移上高原。(2)夏季青藏高原东部<Q1>与南亚高压纬向运动的主要低频周期都是10~20d,前者的次要周期是30-60d,而后者的次要周期为准单周。夏季青藏高原<Q1>的10-20d低频分量总体上呈现驻波形态,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不...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春夏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变动的关系


00hPa气候平均环流场的逐候变化(a-f:29-34候:粗实线:海拔>_2000m大

气候,视热源,大气热源,热源


?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图3.?3气候平均整层大气热源(单位:W/m2)逐候变化特征(a—d;?32-35候)??分析了气候平均整层积分的大气视热源的逐候演变特征(图3.3),5—6月亚洲南??部主要存在两个强热源中如,分别位于孟加拉湾东部和青藏高原南坡,33候1^前孟加??拉湾东部的热源中也、强度最强,第33候,高原南坡的热源超过孟加拉湾W东的热源,??成为最主耍的热源中也,此时该热源中必强度超过日OOW/m^,此后,高原南坡的热源强??度继续增强

时间序列,视热源,层积,高原


-3DD?1?6?12?18?24?30?36?42?48?M?60?66?7立??time/pentad??图3.?5青藏高原南部(化?95°E,22.?5?27.?5°N)和孟加拉湾东部(90?100°E,10?20°N)??气候平均整层积分的大气视热源〈0,〉时间序列??对青藏高原南坡(85?9日。E,22.?5?27.?5°N)和孟加拉湾东部(90?100°E,10?20。1\〇??整层积分的大气视热源〈谷,〉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图3.5),发现两者变化趋巧基本一致,??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春季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与500hPa副高断裂的关系[J]. 卢楚翰,秦育婧,王黎娟.  大气科学学报. 2012(05)
[2]1981—2000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影响[J]. 彭玉萍,何金海,陈隆勋,张博.  热带气象学报. 2012(03)
[3]提取准双周和准一月低频振荡的Lanczos滤波器及其应用[J]. 姚菊香,李丽平,罗璇,杨玮,王盘兴.  大气科学学报. 2012(02)
[4]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亚洲南部夏季风的关系[J]. 王黎娟,郭帅宏.  大气科学学报. 2012(01)
[5]春季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分析[J]. 王群,郭品文,周宏伟,张福颖,张志刚.  气象科学. 2011(02)
[6]大气热源30~60天振荡与华南6月旱涝的关系[J]. 高斯,简茂球,乔云亭.  热带气象学报. 2010(05)
[7]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变化及其对相邻区域气候的影响[J]. 齐冬梅,李跃清,李英,陈永仁,德庆.  干旱气象. 2010(02)
[8]夏季南亚高压移上高原时间特征的初步分析[J]. 杨云芸,李跃清,蒋兴文,张琪,周秋雪,张静.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01)
[9]南亚高压在高原建立的路径类型及其分析[J]. 郭准,郭品文,茅懋.  大气科学学报. 2009(06)
[10]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制[J]. 刘伯奇,何金海,王黎娟.  大气科学. 2009(06)

博士论文
[1]南亚高压气候异常研究[D]. 彭丽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南亚高压中期纬向运动过程的气候学分析[D]. 王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
[2]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D]. 王跃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88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388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6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