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闽南地区大冰雹超级单体演变的双偏振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05 10:38
  通过研究大冰雹超级单体风暴的偏振特征、动力及云物理结构的演变,可了解大冰雹形成的物理过程,并获得与大冰雹形成、生长相关的相关征兆偏振特征,进而提升对大冰雹超级单体的预警能力。利用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结合双雷达风场反演和粒子相态识别算法对2019年4月22日发生在闽南地区一次导致大冰雹的超级单体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大值区位于三体散射(TBSS)的起始位置及反射率因子(Zh)强中心的远端。同时,TBSS中的相关系数(CC)较低,TBSS的偏振特征有助于识别高空中的大冰雹。大冰雹区表现出高Zh和低Zdr的偏振特点,随着大冰雹降落融化,其表面存在外包水膜现象使得大冰雹周围的Zdr增大,CC减小。在超级单体低层的Zh强中心内存在一个差分相位常数(Kdp)增大的区域,被称为Kdp足。Kdp对大冰雹较不敏感,是冰雹融化的较好指标。因此,Kdp足可用于指示由冰雹融化导致的下沉... 

【文章来源】:气象. 2020,46(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闽南地区大冰雹超级单体演变的双偏振特征分析


图1相关观测设备站点分布??Fig.?1?Distribution?of?observation?stations??in?southern?Fujian??

中尺度,仰角,单体,切变线


14:04起,在海沧雷达北??侧6°的84?km处不断有对流单体生消(图略)。在??15:07,该区域存在两个对流单体(图3a),位于东北??侧的单体B,在垂直方向上Zh强回波(>45?dBz)已??■?■?■?■?850?hPa湿舌?850?hPa切变线??925?hPa切变线地面静止锋??200??250??300??400??500??600??700??850??925??1?000??-80?-60?-40?-20?0?20?40??77?X:??图2?2019年4月22日08时中尺度分析(a)和M门站T-l〇g/>图化)??Fig.?2?Mesoscale?analysis?(a)?and?T-\ogp?diagram?at?Xiamen?Station?(b)?at?08:00?BT?22?April?2019??10?20??X/km??10?20??X/km??10?20??X/km??10?20??X/km??-1??—5??-10??-15??-20??-27??图?3?2019?年4月22日15:07的4.3°仰角(3,6)、15:13的4.3°仰角(1^)、15:18的2.4°仰角((:咍)??和15:30的0.5°仰角(d,h)的水平反射率因子(a?d)及径向速度(e?h)??Fig.?3?Zh?(a—d),?VT?(e—h)?taken?at?4.3°?elevation?(a,?b,?e,?f)?,?2.4°?elevation?(c??g)?and?0.5°?elevation?(d.?h)?at??15:07?BT?(a,?e),15:1

闽南地区大冰雹超级单体演变的双偏振特征分析


图4?2019年4月22日15:07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J]. 潘佳文,蒋璐璐,魏鸣,罗昌荣,高丽,郑秀云,彭婕.  气象学报. 2020(01)
[2]广东省大冰雹事件的层结特征与融化效应[J]. 曾智琳,谌芸,朱克云,李晟祺.  大气科学. 2019(03)
[3]双偏振雷达产品在福建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 冯晋勤,张深寿,吴陈锋,江帆,巫锡洪.  气象. 2018(12)
[4]三雷达、双雷达反演降雹超级单体风暴三维风场结构特征研究[J]. 韩颂雨,罗昌荣,魏鸣,黄美金,陈磊.  气象学报. 2017(05)
[5]江苏沿江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 徐芬,郑媛媛,肖卉,慕熙昱.  气象. 2016(05)
[6]“2012.4.11”两个强降雹超级单体特征分析[J]. 陈秋萍,陈齐川,冯晋勤,黄铃光.  气象. 2015(01)
[7]广东大冰雹风暴单体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J]. 胡胜,罗聪,张羽,李怀宇,何如意.  应用气象学报. 2015(01)
[8]关于冰雹的融化层高度[J]. 俞小鼎.  气象. 2014(06)
[9]双雷达反演台风外围强带状回波风场结构特征研究[J]. 罗昌荣,池艳珍,周海光.  大气科学. 2012(02)
[10]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J]. 孙继松,陶祖钰.  气象. 2012(02)

博士论文
[1]双偏振雷达的资料质量分析,相态识別及组网应用[D]. 吴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419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419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7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