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巢湖地区一次梅雨期强对流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17 03:47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17日发生在巢湖地区的一次强对流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显示:500hPa深槽、850hPa切变线及地面低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强降水发生在湿层和暖云层深厚、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中等强度对流不稳定及弱垂直风切变条件下;FY-2E卫星云图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巢湖合并所致,短时强降水落区主要落在中尺度对流系统TBB等值线密集区附近,TBB中心强度越强,TBB等值线梯度越大,对应的1h降水量越强;多普勒雷达分析揭示,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两个对流回波合并期间,对流风暴移动缓慢,大于45dBz强回波均在6km以下,呈低层强烈气旋式辐合、高层辐散特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风暴的触发因子;湿位涡诊断结果表明,600hPa以下对流不稳定,600hPa以上对称不稳定,有利于暴雨和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 

【文章来源】:气象科技. 2020,48(05)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巢湖地区一次梅雨期强对流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2011年7月17日09:00—15:00巢湖地区累积降水分布(a)以及合肥、巢湖两站逐小时雨量变化(b)(“▲”为巢湖国家站所在位置)

地面天气图,风切变,位势,风速


式中,|ΔV|为垂直风切变,即水平风(包括大小和方向)随高度的变化,V1为0km高度层风速,V2为3km或6km高度层风速(当计算0~3km垂直风切变时,V2为3km高度层风速;当计算0~6km垂直风切变时,V2为6km高度层风速),D为V1、V2所在层的风向差。结合探空要素和ERA5获得表1资料来看,此次风暴发生于湿层深厚、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中等对流不稳定和弱垂直风切变、暖云层深厚环境。

红外卫星云图,雨量,中尺度,巢湖


FY-2E红外卫星云图演变(图3)显示,此次暴雨过程主要有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合并影响巢湖地区所致。本文采用加密自动站小时雨量大于10mm资料和逐时TBB资料分析MCS的演变情况以及它们与强降水的关系。17日09:00(图3a)前后在巢湖东南部生成TBB小于-50℃的β尺度MCS1,MCS1的西北侧TBB等值线密集区有一γ中尺度雨团,1h降水量达20 mm。10:00(图3b)MCS1向东北移动,MCS1的西北侧新生TBB低于-40℃的γ中尺度对流系统(MCS2),此时2个MCS西侧TBB等值线密集区各有一个中尺度雨团,MCS2的产生的雨团范围略小,但强度相当。11:00(图3c)MCS1东移,MCS2增强为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其TBB低于-50℃,西南侧的中尺度云团向东北发展移动,该云团的1h降水量范围和强度也有所发展。12:00(图3d)MCS2发展旺盛,其西南侧TBB等值线密集区1h降水量进一步增强,巢湖国家站1h降水量达54mm。与此同时,MCS2西南侧的MCS3不断增强并且向东北移动。13:00(图3e)MCS2与MCS3在-40℃高度及以下已相遇合并,MCS2强度增强,其TBB低于-60℃,二者之间的中尺度雨团增强,巢湖国家站1h降水量达65mm。14:00(图3f)MCS2与MCS3合并成一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4),其TBB低于-60℃的区域增大,巢湖国家站1h降水量达81mm,突破巢湖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15:00(图略)MCS4减弱向东北移动,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对巢湖的影响基本结束。综上可知,此次强降水过程产生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关系密切。强降水落区位于中尺度对流系统TBB等值线密集区附近,TBB中心强度越强,TBB等值线梯度越大,对应的1h降水量越强,13:00和14:00的65mm和81mm的小时雨强发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合并加强阶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西北部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分析[J]. 龙余良,吴凡,阙志萍,邓德文,章开美.  气象科技. 2018(06)
[2]苏北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过程的诊断分析[J]. 闵锦忠,贾瑞怡,王晨珏.  大气科学学报. 2018(04)
[3]鲁西北连续两次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J]. 杨晓霞,夏凡,张骞,侯淑梅,刘畅.  气象科技. 2018(03)
[4]武汉市一次对流梅雨暴雨过程诊断分析[J]. 张端禹,崔春光,廖移山.  气象科技. 2018(03)
[5]一次云南强对流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 鲁亚斌,李华宏,闵颖,胡娟,许迎杰,杨竹云.  气象. 2018(05)
[6]两次对流云合并过程的双偏振雷达观测研究[J]. 黄勇,吴林林,冯妍,翟菁,刘慧娟,袁野.  高原气象. 2015(05)
[7]一次梅雨期台风远距离暴雨的分析研究[J]. 王宏伟,方娟.  气象科学. 2014(06)
[8]广西区域极端特大暴雨成因个例分析[J]. 刘国忠,韦春霞,班荣贵,卢小丹,黄明策.  气象科技. 2013(05)
[9]江淮夏季对流云合并发生的天气学条件[J]. 刘裕禄,胡雯,方祥生.  气象科技. 2011(03)
[10]夏季江淮区域对流云合并的基本特征及影响[J]. 胡雯,黄勇,汪腊宝.  高原气象. 2010(01)



本文编号:3441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441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4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