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析和协同观测数据的差异性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9 01:18
再分析资料以其独特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实测资料的不足。但是再分析资料是数值模式模拟和实测资料进行资料同化得到的,在数值模式、同化方案及观测手段这三个方面均可能存在误差,对再分析资料的质量和适用性进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论文选取干旱半干旱区不同地理区域、不同下垫面特征的12个协同观测站实测地表通量数据和同期对应的NCEP/NCAR再分析数据,分别从短期时空变化特征、长期时间变化特征、地表能量特征、结合WRF模式模拟结果等几个角度系统的探讨了再分析数据和协同观测数据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短期分析发现: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的日最大值大于实测的日最大值。除了西北地区中部之外,其他地区两种资料日最大值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感热通量两种资料差值的绝对值主要集中在0-50W/m2范围内。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西北地区东部质量最好。潜热通量再分析资料日最大值除西北地区东部外,大于实测资料;潜热通量两种资料差值的绝对值主要集中在0-50W/m2范围内。潜热通量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质量较好。2、长期分析发现:感、潜热通量再分析数据比对应的实测数据偏大。年变化、季节变化、逐日数据年变化、候平均变化、旬平均变化以及...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及研究区域概况
2.1.1 资料来源
2.1.2 研究区域概况
2.2 方法说明
2.2.1 双线性插值方法
2.2.2 Kriging最优内插法
2.2.3 评估参数
2.2.4 地表通量的测量方法
2.2.5 WRF模式及参数化方案
第三章 短期再分析与协同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3.1 各测站逐6小时再分析和协同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3.1.1 感热通量
3.1.2 潜热通量
3.2 各测站逐日再分析和协同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3.2.1 感热通量
3.2.2 潜热通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期再分析与协同观测数据差异性比较
4.1 SACOL站概况
4.2 逐6h再分析和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4.2.1 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感热通量年变化差异
4.2.2 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差异
4.2.3 两种数据不同时次感热通量的差异分析
4.2.4 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潜热通量年变化差异
4.2.5 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潜热通量季节变化差异
4.2.6 两种数据不同时次潜热通量的差异分析
4.3 逐日再分析数据和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4.3.1 逐日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感热通量差异性分析
4.3.2 逐日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潜热通量差异性分析
4.4 候尺度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4.5 旬尺度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4.6 月尺度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分析和协同观测数据地表能量特征差异性分析
5.1 协同观测数据地表能量特征
5.1.1 感热通量
5.1.2 潜热通量
5.1.3 净辐射
5.1.4 协同观测数据各区域地表能量分配特点
5.1.5 协同观测数据地表通量月平均场的变化特征
5.1.6 协同观测数据环境因子对地表通量的影响
5.2 再分析数据地表能量特征分析
5.2.1 感热通量
5.2.2 潜热通量
5.2.3 净辐射
5.2.4 再分析数据各区域地表能量分配特点
5.2.5 再分析数据地表通量月平均场的变化特征
5.2.6 再分析数据环境因子对地表通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干旱半干旱区地表通量的中尺度模拟初探
6.1 WRF模拟方案
6.2 WRF模拟不同区域感热通量
6.3 WRF模拟不同区域潜热通量
6.4 SACOL站连续20天的感、潜热通量模拟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果
7.2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7.3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下垫面对河谷城市兰州冬季热岛效应及边界层结构的影响[J]. 王腾蛟,张镭,张博凯,曹贤洁,王宏斌. 气象学报. 2013(06)
[2]夏季藏北高原地表热通量特征观测与模拟[J]. 吴晓鸣,马伟强,马耀明. 高原气象. 2013(05)
[3]WRF模式对新疆中部地面总辐射预报性能的检验[J]. 辛渝,王澄海,沈元芳,陈洪武. 高原气象. 2013(05)
[4]WRF模式对黄土高原丘陵地形条件下夏季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J]. 王腾蛟,张镭,胡向军,赵世强,王瑾. 高原气象. 2013(05)
[5]三种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在青藏高原区域的适用性分析[J]. 何冬燕,田红,邓伟涛. 大气科学学报. 2013(04)
[6]再分析温度资料与西藏地区冬、夏季观测气温的比较[J]. 孙玉婷,高庆九,闵锦忠. 高原气象. 2013(04)
[7]三套再分析降水资料在中国区域的对比评估[J]. 成晓裕,王艳华,李国春,李庆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04)
[8]NCEP和JRA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的位势高度比较分析[J]. 田笑,智协飞,徐海明. 干旱气象. 2013(02)
[9]3种再分析资料的高空温度与中国探空温度资料的对比:年平均特征[J]. 支星,徐海明. 大气科学学报. 2013(01)
[10]三种再分析资料的高空温度与中国探空温度资料的季节平均特征对比分析[J]. 支星,徐海明. 高原气象. 2013(01)
本文编号:3443874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及研究区域概况
2.1.1 资料来源
2.1.2 研究区域概况
2.2 方法说明
2.2.1 双线性插值方法
2.2.2 Kriging最优内插法
2.2.3 评估参数
2.2.4 地表通量的测量方法
2.2.5 WRF模式及参数化方案
第三章 短期再分析与协同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3.1 各测站逐6小时再分析和协同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3.1.1 感热通量
3.1.2 潜热通量
3.2 各测站逐日再分析和协同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3.2.1 感热通量
3.2.2 潜热通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期再分析与协同观测数据差异性比较
4.1 SACOL站概况
4.2 逐6h再分析和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4.2.1 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感热通量年变化差异
4.2.2 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差异
4.2.3 两种数据不同时次感热通量的差异分析
4.2.4 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潜热通量年变化差异
4.2.5 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潜热通量季节变化差异
4.2.6 两种数据不同时次潜热通量的差异分析
4.3 逐日再分析数据和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4.3.1 逐日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感热通量差异性分析
4.3.2 逐日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潜热通量差异性分析
4.4 候尺度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4.5 旬尺度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4.6 月尺度再分析数据和SACOL站观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分析和协同观测数据地表能量特征差异性分析
5.1 协同观测数据地表能量特征
5.1.1 感热通量
5.1.2 潜热通量
5.1.3 净辐射
5.1.4 协同观测数据各区域地表能量分配特点
5.1.5 协同观测数据地表通量月平均场的变化特征
5.1.6 协同观测数据环境因子对地表通量的影响
5.2 再分析数据地表能量特征分析
5.2.1 感热通量
5.2.2 潜热通量
5.2.3 净辐射
5.2.4 再分析数据各区域地表能量分配特点
5.2.5 再分析数据地表通量月平均场的变化特征
5.2.6 再分析数据环境因子对地表通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干旱半干旱区地表通量的中尺度模拟初探
6.1 WRF模拟方案
6.2 WRF模拟不同区域感热通量
6.3 WRF模拟不同区域潜热通量
6.4 SACOL站连续20天的感、潜热通量模拟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果
7.2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7.3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下垫面对河谷城市兰州冬季热岛效应及边界层结构的影响[J]. 王腾蛟,张镭,张博凯,曹贤洁,王宏斌. 气象学报. 2013(06)
[2]夏季藏北高原地表热通量特征观测与模拟[J]. 吴晓鸣,马伟强,马耀明. 高原气象. 2013(05)
[3]WRF模式对新疆中部地面总辐射预报性能的检验[J]. 辛渝,王澄海,沈元芳,陈洪武. 高原气象. 2013(05)
[4]WRF模式对黄土高原丘陵地形条件下夏季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J]. 王腾蛟,张镭,胡向军,赵世强,王瑾. 高原气象. 2013(05)
[5]三种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在青藏高原区域的适用性分析[J]. 何冬燕,田红,邓伟涛. 大气科学学报. 2013(04)
[6]再分析温度资料与西藏地区冬、夏季观测气温的比较[J]. 孙玉婷,高庆九,闵锦忠. 高原气象. 2013(04)
[7]三套再分析降水资料在中国区域的对比评估[J]. 成晓裕,王艳华,李国春,李庆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04)
[8]NCEP和JRA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的位势高度比较分析[J]. 田笑,智协飞,徐海明. 干旱气象. 2013(02)
[9]3种再分析资料的高空温度与中国探空温度资料的对比:年平均特征[J]. 支星,徐海明. 大气科学学报. 2013(01)
[10]三种再分析资料的高空温度与中国探空温度资料的季节平均特征对比分析[J]. 支星,徐海明. 高原气象. 2013(01)
本文编号:3443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44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