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南亚高压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11-05 03:34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高度场和风场等资料,采用统计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别研究了夏季6、7、8月逐月南亚高压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及中国降水的关系。(1)夏季南亚高压是北半球强大的环流系统,高压覆盖包括阿拉伯半岛北部、伊朗高原、青藏高原、中国东部和西太平洋,其对北半球中高纬度西风带上槽脊的加深和减弱具有显著的影响。(2)根据高压中心的个数和位置分别对夏季6、7、8月逐月南亚高压进行分型。6月南亚高压分为单中心型、双中心型和多中心型三种型态。单中心型高压中心主要位于中南半岛北部及青藏高原东部地区,高压强度较弱且位置整体偏西,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显著加深,副高位置偏南且强度偏弱;双中心型高压中心分别位于伊朗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南部,南亚高压发展较强,北美大槽明显加深,而东亚大槽和欧洲西部槽减弱;多中心型高压中心分布范围广,南亚高压发展最强且位置略偏东,北美大槽和欧洲西部槽加深,东亚大槽减弱,副高西进且强度较强。7、8月南亚高压均分为单中心型、双中心Ⅰ型、双中心Ⅱ型和多中心型四种型态,7月单中心型高压中心位于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南部,高压强度最弱且位置偏西,东亚大槽、欧洲西部槽和北美大槽加深,副...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36月单中心型南亚高压主中心经纬度分布(a)和200hPa合成环流场(b)
图3.5 6月南亚高压单中心型年份合成的北半球200 hPa(a、b)和500hPa(c、d)高度场(a、c)及其距平场(b、d)(单位:gpm)图3.6是南亚高压双中心型年份合成的北半球200 hPa和500 hPa合成高度场和高度距平场,从200 hPa高度场上可以看出,双中心型南亚高压较单中心型覆盖范围广,向西延伸至40°E,向东延伸至120°E附近,从西向东覆盖阿拉伯半岛北部、伊朗高原南部、印度半岛北部、中南半岛北部和我国华南地区。从北半球200 hPa高度距平场上可以看出,中讳度地区整体高度距平为正,高韩度地区整体为负距平,北太平洋、北美和欧洲西部有负距平中心存在。因此,中祎度地区位势高度偏高,而高讳度地区位势高度整体偏低。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上可以看到极祸向北美地区延伸,使北美大槽较深,东亚大槽和欧洲西部槽同时存在,但强度较弱,贝加尔湖附近的槽不存在,西太平洋上副高强度也较弱。从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只有极地附近有负距平存在,其他地区高度距平为零,说明南亚高压呈双中心型时大气环流形式与气候平均(图3.1)相似,即北美大槽较深,东亚大槽和欧洲西部槽较弱,贝加尔湖附近槽不存在,而且太平洋上副高强度与气候平均相似。
图3.5 6月南亚高压单中心型年份合成的北半球200 hPa(a、b)和500hPa(c、d)高度场(a、c)及其距平场(b、d)(单位:gpm)图3.6是南亚高压双中心型年份合成的北半球200 hPa和500 hPa合成高度场和高度距平场,从200 hPa高度场上可以看出,双中心型南亚高压较单中心型覆盖范围广,向西延伸至40°E,向东延伸至120°E附近,从西向东覆盖阿拉伯半岛北部、伊朗高原南部、印度半岛北部、中南半岛北部和我国华南地区。从北半球200 hPa高度距平场上可以看出,中讳度地区整体高度距平为正,高韩度地区整体为负距平,北太平洋、北美和欧洲西部有负距平中心存在。因此,中祎度地区位势高度偏高,而高讳度地区位势高度整体偏低。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上可以看到极祸向北美地区延伸,使北美大槽较深,东亚大槽和欧洲西部槽同时存在,但强度较弱,贝加尔湖附近的槽不存在,西太平洋上副高强度也较弱。从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只有极地附近有负距平存在,其他地区高度距平为零,说明南亚高压呈双中心型时大气环流形式与气候平均(图3.1)相似,即北美大槽较深,东亚大槽和欧洲西部槽较弱,贝加尔湖附近槽不存在,而且太平洋上副高强度与气候平均相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亚高压在平流层的特征及ENSO影响的进一步研究[J]. 李崇银,李琳,谭言科. 热带气象学报. 2011(03)
[2]南亚高压季节持续性异常及其与ENSO关系[J]. 彭丽霞,孙照渤,陈海山,倪东鸿. 气象学报. 2010(06)
[3]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位置与中国盛夏降水异常[J]. 张玲,智协飞. 气象科学. 2010(04)
[4]夏季南亚高压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J]. 朱玲,左洪超,李强,陈伯龙,王丽娟. 高原气象. 2010(03)
[5]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J]. 陈延聪,王盘兴,周国华,李丽平,王蕊,施宁. 大气科学学报. 2009(06)
[6]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关系[J]. 林莉,李跃清,范广洲.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04)
[7]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天气气候影响研究进展[J]. 陈永仁,李跃清. 气象科技. 2008(02)
[8]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特征研究[J]. 谭晶,杨辉,孙淑清,王盘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04)
[9]南亚高压的季节变化与趋暖性 (英文)[J]. 钱永甫,张琼,姚永红,张学洪.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2(05)
[10]南亚高压与我国盛夏气候异常[J]. 钱永甫,张琼,张学洪.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3)
博士论文
[1]南亚高压气候异常研究[D]. 彭丽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南亚高压位置的经向和纬向变化与印度季风以及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D]. 魏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2
[2]对夏季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东北太平洋高压相互关系的研究[D]. 常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76990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36月单中心型南亚高压主中心经纬度分布(a)和200hPa合成环流场(b)
图3.5 6月南亚高压单中心型年份合成的北半球200 hPa(a、b)和500hPa(c、d)高度场(a、c)及其距平场(b、d)(单位:gpm)图3.6是南亚高压双中心型年份合成的北半球200 hPa和500 hPa合成高度场和高度距平场,从200 hPa高度场上可以看出,双中心型南亚高压较单中心型覆盖范围广,向西延伸至40°E,向东延伸至120°E附近,从西向东覆盖阿拉伯半岛北部、伊朗高原南部、印度半岛北部、中南半岛北部和我国华南地区。从北半球200 hPa高度距平场上可以看出,中讳度地区整体高度距平为正,高韩度地区整体为负距平,北太平洋、北美和欧洲西部有负距平中心存在。因此,中祎度地区位势高度偏高,而高讳度地区位势高度整体偏低。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上可以看到极祸向北美地区延伸,使北美大槽较深,东亚大槽和欧洲西部槽同时存在,但强度较弱,贝加尔湖附近的槽不存在,西太平洋上副高强度也较弱。从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只有极地附近有负距平存在,其他地区高度距平为零,说明南亚高压呈双中心型时大气环流形式与气候平均(图3.1)相似,即北美大槽较深,东亚大槽和欧洲西部槽较弱,贝加尔湖附近槽不存在,而且太平洋上副高强度与气候平均相似。
图3.5 6月南亚高压单中心型年份合成的北半球200 hPa(a、b)和500hPa(c、d)高度场(a、c)及其距平场(b、d)(单位:gpm)图3.6是南亚高压双中心型年份合成的北半球200 hPa和500 hPa合成高度场和高度距平场,从200 hPa高度场上可以看出,双中心型南亚高压较单中心型覆盖范围广,向西延伸至40°E,向东延伸至120°E附近,从西向东覆盖阿拉伯半岛北部、伊朗高原南部、印度半岛北部、中南半岛北部和我国华南地区。从北半球200 hPa高度距平场上可以看出,中讳度地区整体高度距平为正,高韩度地区整体为负距平,北太平洋、北美和欧洲西部有负距平中心存在。因此,中祎度地区位势高度偏高,而高讳度地区位势高度整体偏低。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上可以看到极祸向北美地区延伸,使北美大槽较深,东亚大槽和欧洲西部槽同时存在,但强度较弱,贝加尔湖附近的槽不存在,西太平洋上副高强度也较弱。从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只有极地附近有负距平存在,其他地区高度距平为零,说明南亚高压呈双中心型时大气环流形式与气候平均(图3.1)相似,即北美大槽较深,东亚大槽和欧洲西部槽较弱,贝加尔湖附近槽不存在,而且太平洋上副高强度与气候平均相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亚高压在平流层的特征及ENSO影响的进一步研究[J]. 李崇银,李琳,谭言科. 热带气象学报. 2011(03)
[2]南亚高压季节持续性异常及其与ENSO关系[J]. 彭丽霞,孙照渤,陈海山,倪东鸿. 气象学报. 2010(06)
[3]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位置与中国盛夏降水异常[J]. 张玲,智协飞. 气象科学. 2010(04)
[4]夏季南亚高压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J]. 朱玲,左洪超,李强,陈伯龙,王丽娟. 高原气象. 2010(03)
[5]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J]. 陈延聪,王盘兴,周国华,李丽平,王蕊,施宁. 大气科学学报. 2009(06)
[6]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关系[J]. 林莉,李跃清,范广洲.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04)
[7]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天气气候影响研究进展[J]. 陈永仁,李跃清. 气象科技. 2008(02)
[8]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特征研究[J]. 谭晶,杨辉,孙淑清,王盘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04)
[9]南亚高压的季节变化与趋暖性 (英文)[J]. 钱永甫,张琼,姚永红,张学洪.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2(05)
[10]南亚高压与我国盛夏气候异常[J]. 钱永甫,张琼,张学洪.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3)
博士论文
[1]南亚高压气候异常研究[D]. 彭丽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南亚高压位置的经向和纬向变化与印度季风以及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D]. 魏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2
[2]对夏季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东北太平洋高压相互关系的研究[D]. 常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76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47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