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9日黔桂湘赣地区一次槽前型飑线的特征及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21-11-08 05:38
本文运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雷达基数据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13年3月19日发生在黔桂湘赣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的环流背景特征,并结合WRF模拟结果,探讨了本次强对流过程的演变特征、发展及成熟阶段飑线的三维结构特征以及对流线的触发机制、重力波作用等理论问题。得出的结论如下:(1)这次飑线发生于500hPa高空槽前西南气流中;850hPa等压面上有一低涡与低空急流,飑线发生于低涡东侧,低空急流西北侧;地面存在一横槽,横槽后冷锋迫近,飑线产生在冷锋附近偏北的区域。环境风垂直切变为中等强度切变,飑线系统以拖尾型模态组织发展。除近地面外,环境风主要为西南向,垂直于飑线长轴的风分量的垂直切变小于沿着飑线长轴分量的切变,这一特点与标准的拖尾型飑线的环境风切变明显不同。(2)本次飑线过程是由东、西两段对流单体合并成的长条状飑线系统。东段对流单体产生于横槽以北,呈碎块状分布;西段对流单体形成于中尺度地面辐合线内。成熟期飑线的弓形回波结构明显,弓形回波后部有雷暴高压和层状云。飑线西段的弓形回波后面发生断裂,东段回波强度减弱;弓形回波后发展出了新的层状云,但其距弓形回波...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四类飑线形成过程的理想化模型(摘自BluesteinandJain,1985中图1)
案设置观测资料的时间、空间分辨率过于粗糙,为满足研究需要,本文用对这次飑线过程作了模拟。模式的参数设置如下,文章主要使用。式设置:料: NCEP FNL 再分析资料间: 2013 年 3 月 19 日 12:00-2013 年 3 月 20 日 00:00次: Domain01,水平分辨率 40.5km,格点数 150 135Domain02,水平分辨率 13.5km,格点数 214 199Domain03,水平分辨率 4.5km,格点数 403 337Domain04,水平分辨率 1.5km,格点数 711 343方案:微物理过程方案—Lin 等的方案(水汽、雨、雪、云水、冰边界层方案—Eta Mellor-Yamada-Janjic TKE 方案积云参数化方案—Grell-Devenyi 集合方案
图 1.2 四类飑线形成过程的理想化模型(摘自 Bluestein and Jain,1985 中图 1)对流的结构特征分类构方面,Fujita(1955)给出了飑线成熟时期地面气压场的中-β956)则给出了高、低空的流场特征,包括上升气流等。随后 Ziull and Houze Jr.(1985;1987),Houze Jr.(1977)等许多科学家都贡献。其中 Houze Jr. and Rutledge(1989)提出尾随层状云飑线成雷达回波特征上,具有位于前沿的垂直高耸的强回波对流核,后;在运动学结构上,主要为飑前近地面入流,对流核内对流尺度云区内中上层向后的上升出流和中下层向前的下沉入流。1992 型作出一定调整。and Johnson(2000)根据飑线在发展成熟时期层状云降水与对流飑线分为拖尾型(trailing stratiform,TS),先导型(leading straparallel stratiform,PS)三类(见图 1.3)。TS 型飑线在雷达回波及层状云降水位于对流线之后,对流线两侧的层状云发展不对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南暖区暴雨中一次飑线的中尺度分析[J]. 郭弘,林永辉,周淼,刘黎平. 暴雨灾害. 2014(02)
[2]钟形地形动力抬升和重力波传播与地形云和降水形成关系研究[J]. 郭欣,郭学良,付丹红,牛生杰. 大气科学. 2013(04)
[3]灾害性大风发生机理与飑线结构特征的个例分析模拟研究[J]. 刘香娥,郭学良. 大气科学. 2012(06)
[4]低层垂直风切变和冷池相互作用影响华北地区一次飑线过程发展维持的数值模拟[J]. 陈明轩,王迎春. 气象学报. 2012(03)
[5]2009年6月一次飑线过程灾害性大风的形成机制[J]. 梁建宇,孙建华. 大气科学. 2012(02)
[6]一次暴雪过程的锋生函数和急流—锋面次级环流分析[J]. 李兆慧,王东海,王建捷,刘英. 高原气象. 2011(06)
[7]豫东地区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J]. 李姝霞,张宇星,张怡,王其英,姜东东,王长海. 暴雨灾害. 2011(01)
[8]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强飑线成熟阶段特征分析[J]. 孙虎林,罗亚丽,张人禾,刘黎平,王改利. 大气科学. 2011(01)
[9]一次华南强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J]. 陈业国,农孟松,黄海洪,沈桐立. 气象. 2009(09)
[10]The Mesoscale Predictability of a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J]. 翟丹华,林永辉.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9(04)
本文编号:3483116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四类飑线形成过程的理想化模型(摘自BluesteinandJain,1985中图1)
案设置观测资料的时间、空间分辨率过于粗糙,为满足研究需要,本文用对这次飑线过程作了模拟。模式的参数设置如下,文章主要使用。式设置:料: NCEP FNL 再分析资料间: 2013 年 3 月 19 日 12:00-2013 年 3 月 20 日 00:00次: Domain01,水平分辨率 40.5km,格点数 150 135Domain02,水平分辨率 13.5km,格点数 214 199Domain03,水平分辨率 4.5km,格点数 403 337Domain04,水平分辨率 1.5km,格点数 711 343方案:微物理过程方案—Lin 等的方案(水汽、雨、雪、云水、冰边界层方案—Eta Mellor-Yamada-Janjic TKE 方案积云参数化方案—Grell-Devenyi 集合方案
图 1.2 四类飑线形成过程的理想化模型(摘自 Bluestein and Jain,1985 中图 1)对流的结构特征分类构方面,Fujita(1955)给出了飑线成熟时期地面气压场的中-β956)则给出了高、低空的流场特征,包括上升气流等。随后 Ziull and Houze Jr.(1985;1987),Houze Jr.(1977)等许多科学家都贡献。其中 Houze Jr. and Rutledge(1989)提出尾随层状云飑线成雷达回波特征上,具有位于前沿的垂直高耸的强回波对流核,后;在运动学结构上,主要为飑前近地面入流,对流核内对流尺度云区内中上层向后的上升出流和中下层向前的下沉入流。1992 型作出一定调整。and Johnson(2000)根据飑线在发展成熟时期层状云降水与对流飑线分为拖尾型(trailing stratiform,TS),先导型(leading straparallel stratiform,PS)三类(见图 1.3)。TS 型飑线在雷达回波及层状云降水位于对流线之后,对流线两侧的层状云发展不对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南暖区暴雨中一次飑线的中尺度分析[J]. 郭弘,林永辉,周淼,刘黎平. 暴雨灾害. 2014(02)
[2]钟形地形动力抬升和重力波传播与地形云和降水形成关系研究[J]. 郭欣,郭学良,付丹红,牛生杰. 大气科学. 2013(04)
[3]灾害性大风发生机理与飑线结构特征的个例分析模拟研究[J]. 刘香娥,郭学良. 大气科学. 2012(06)
[4]低层垂直风切变和冷池相互作用影响华北地区一次飑线过程发展维持的数值模拟[J]. 陈明轩,王迎春. 气象学报. 2012(03)
[5]2009年6月一次飑线过程灾害性大风的形成机制[J]. 梁建宇,孙建华. 大气科学. 2012(02)
[6]一次暴雪过程的锋生函数和急流—锋面次级环流分析[J]. 李兆慧,王东海,王建捷,刘英. 高原气象. 2011(06)
[7]豫东地区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J]. 李姝霞,张宇星,张怡,王其英,姜东东,王长海. 暴雨灾害. 2011(01)
[8]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强飑线成熟阶段特征分析[J]. 孙虎林,罗亚丽,张人禾,刘黎平,王改利. 大气科学. 2011(01)
[9]一次华南强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J]. 陈业国,农孟松,黄海洪,沈桐立. 气象. 2009(09)
[10]The Mesoscale Predictability of a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J]. 翟丹华,林永辉.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9(04)
本文编号:3483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48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