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13 15:48
受全国对低能见度研究的影响,以及近年重庆市主城区低能见度的频繁出现,本论文选取了重庆市大气超级站进行在线仪器观测和化学实验的同步研究,了解了重庆市主城区近几年能见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掌握了各主要影响因子与大气能见度的相关性。参照美国IMPROVE公式,建立了重庆市主城区2014年夏季PM2.5的化学消光算法,验证了基于所建立的消光算法重构的消光系数与测量的消光系数的吻合程度,并得出了重庆主城区2014年夏季各影响因子对总消光系数(bext)的贡献率。根据重庆市主城区近四年的能见度观测数据可知,20112014年四年的平均能见度为5430.15m,其中2011年为5268.28m,2012年为4402.86m,2013年为5960.79m,2014年为6088.67m。2012年是近四年平均能见度最低的一年,2014年为近四年最高,与能见度最低的2012年相比,2014年的年均能见度上升了38%左右。通过对2014年夏季能见度的日变化分析,得出重庆市主城区2014年夏季的能见度较高,平均值约为10580m,每日的13:00到21:00能见度均大于平均值。从凌晨开始,能...
【文章来源】: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能见度概述
1.1.1 能见度和消光基本知识
1.1.2 能见度的影响因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关于能见度和消光系数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能见度和消光系数的研究
1.3 研究区域背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站点介绍
2.2 化学实验
2.2.1 样品采集
2.2.2 滤膜处理
2.2.3 样品分析方法
2.2.4 质量控制
2.3 在线监测
2.3.1 数据来源
2.3.2 能见度测量仪器介绍
2.4 数据处理方法
2.4.1 统计分析方法
2.4.2 IMPROVE分析方法
第三章 重庆市主城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分析
3.1 重庆市主城区近四年大气能见度变化分析
3.2 重庆市主城区2014年大气能见度变化分析
3.2.1 能见度月均值变化
3.2.2 能见度日均值变化
3.2.3 能见度日变化
3.3 2014年夏季能见度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14年夏季能见度与各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4.1 能见度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4.1.1 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
4.1.2 气温对能见度的影响
4.1.3 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
4.2 能见度与PM_(10)、PM_(2.5)、NO_2及NO_x的相关性分析
4.3 PM_(2.5)化学组分与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光系数特征分析
5.1 PM_(2.5)化学组分与大气消光系数的关系
5.2 消光系数的计算值与观测值对比
5.3 重庆市主城区总消光系数贡献率分析
5.3.1 湿度对消光系数的贡献
5.3.2 散射和吸收系数对总消光系数的贡献率分析
5.3.3 PM_(2.5) 化学组分对总消光系数的贡献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陆地区近地面大气消光系数统计特征及气象要素影响分析[J]. 吕炜煜,朱文越,苑克娥,郝磊,封双连,姚东升,饶瑞中. 光子学报. 2009(09)
[2]天津市冬季颗粒物散射消光特征[J]. 古金霞,白志鹏,解以扬,刘爱霞,吴丽萍,孙玫玲.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3]Effect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M2.5 on visibility in Guangzhou,China,2007 spring[J]. Jun Tao~a,b, Kin-Fai Ho~a,b, Laiguo Chen~a, Lihua Zhu~a, Jinglei Han~a, Zhencheng Xu~a a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EPA, Guangzhou 510655, China b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Particuology. 2009(01)
[4]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J]. 黄健,吴兑,黄敏辉,李菲,毕雪岩,谭浩波,邓雪娇. 应用气象学报. 2008(01)
[5]重庆市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叶堤,蒋昌潭,王飞.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06)
[6]灰霾与能见度研究进展[J]. 白志鹏,董海燕,蔡斌彬,朱坦,姚学祥. 过程工程学报. 2006(S2)
[7]广州市大气能见度影响因子的贡献研究[J]. 刘新罡,张远航,曾立民,杨鸿,刘源.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06)
[8]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J]. 吴兑,毕雪岩,邓雪娇,李菲,谭浩波,廖国莲,黄健. 气象学报. 2006(04)
[9]北京市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定量关系初探[J]. 王京丽,刘旭林. 气象学报. 2006(02)
[10]上海市大气能见度指数指标体系的研究[J]. 段玉森,束炯,廉丽姝,孙娟,陈端伟. 中国环境科学. 2005(04)
本文编号:3586720
【文章来源】: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能见度概述
1.1.1 能见度和消光基本知识
1.1.2 能见度的影响因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关于能见度和消光系数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能见度和消光系数的研究
1.3 研究区域背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站点介绍
2.2 化学实验
2.2.1 样品采集
2.2.2 滤膜处理
2.2.3 样品分析方法
2.2.4 质量控制
2.3 在线监测
2.3.1 数据来源
2.3.2 能见度测量仪器介绍
2.4 数据处理方法
2.4.1 统计分析方法
2.4.2 IMPROVE分析方法
第三章 重庆市主城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分析
3.1 重庆市主城区近四年大气能见度变化分析
3.2 重庆市主城区2014年大气能见度变化分析
3.2.1 能见度月均值变化
3.2.2 能见度日均值变化
3.2.3 能见度日变化
3.3 2014年夏季能见度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14年夏季能见度与各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4.1 能见度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4.1.1 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
4.1.2 气温对能见度的影响
4.1.3 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
4.2 能见度与PM_(10)、PM_(2.5)、NO_2及NO_x的相关性分析
4.3 PM_(2.5)化学组分与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光系数特征分析
5.1 PM_(2.5)化学组分与大气消光系数的关系
5.2 消光系数的计算值与观测值对比
5.3 重庆市主城区总消光系数贡献率分析
5.3.1 湿度对消光系数的贡献
5.3.2 散射和吸收系数对总消光系数的贡献率分析
5.3.3 PM_(2.5) 化学组分对总消光系数的贡献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陆地区近地面大气消光系数统计特征及气象要素影响分析[J]. 吕炜煜,朱文越,苑克娥,郝磊,封双连,姚东升,饶瑞中. 光子学报. 2009(09)
[2]天津市冬季颗粒物散射消光特征[J]. 古金霞,白志鹏,解以扬,刘爱霞,吴丽萍,孙玫玲.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3]Effect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M2.5 on visibility in Guangzhou,China,2007 spring[J]. Jun Tao~a,b, Kin-Fai Ho~a,b, Laiguo Chen~a, Lihua Zhu~a, Jinglei Han~a, Zhencheng Xu~a a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EPA, Guangzhou 510655, China b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Particuology. 2009(01)
[4]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J]. 黄健,吴兑,黄敏辉,李菲,毕雪岩,谭浩波,邓雪娇. 应用气象学报. 2008(01)
[5]重庆市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叶堤,蒋昌潭,王飞.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06)
[6]灰霾与能见度研究进展[J]. 白志鹏,董海燕,蔡斌彬,朱坦,姚学祥. 过程工程学报. 2006(S2)
[7]广州市大气能见度影响因子的贡献研究[J]. 刘新罡,张远航,曾立民,杨鸿,刘源.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06)
[8]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J]. 吴兑,毕雪岩,邓雪娇,李菲,谭浩波,廖国莲,黄健. 气象学报. 2006(04)
[9]北京市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定量关系初探[J]. 王京丽,刘旭林. 气象学报. 2006(02)
[10]上海市大气能见度指数指标体系的研究[J]. 段玉森,束炯,廉丽姝,孙娟,陈端伟. 中国环境科学. 2005(04)
本文编号:3586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586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