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1971—2012年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23 09:51
利用西南地区378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2年逐月降水量和气温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西南地区干旱气候及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2年西南地区干旱强度中部最高,西部次之,东部最低;干旱强度增强,中部地区干旱强度增强最为显著,东部地区干旱强度增强趋势明显强于西部地区;干旱面积明显增大,干旱面积比率线性趋势率为(4.7%)/10 a,2000年以后该地区干旱发生范围增大最为明显;干旱持续时间中西部长、东部短,随时间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增长最明显,东部次之,而北部减少。总之1971—2012年西南地区干旱强度增强,干旱面积增大,持续时间增长,中部地区干旱化最为明显,其次为东部地区。
【文章来源】:陕西气象. 2020,(06)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域及站点分布
以各站点每年各月的SPEI(<-1.0)的平均值作为该站点该年的干旱强度,负值绝对值越大,干旱强度越大。图2为1971—2012年西南地区多年平均干旱强度空间分布状况,可以发现,整个西南地区干旱强度基本呈南北方向的带状分布,干旱强度最大中心位于西南地区的中部,西部次之,东部最弱。从行政区划范围来看,四川和云南两省干旱强度均处在较高水平上,是干旱化最严重的省份。西南地区强干旱有三个区域:一个区域为云南省中西部,多年平均干旱强度小于-1.50,达到中度干旱程度;另外两个分别出现在四川省中部和东南部,多年平均干旱强度小于-1.65。位于西南地区东部的重庆市、贵州省和广西省,干旱强度较弱。重庆市、贵州省干旱强度呈西部高东部低分布态势,仅在西南小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干旱强度小于-1.50。广西省整体的干旱强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地区干旱强度大于-1.43。2.2 干旱强度时空变化
1971—2012年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广西干旱强度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056、-0.101、-0.077、-0.046和-0.046/10 a。1971—1980年四川省干旱强度平均值为-1.31,是该时段内西南地区干旱强度最强的省份;1981—1990年,该省干旱强度有所缓解,均值为-1.27;1991—2000年和2000—2012年两个阶段,干旱强度均相对增强,2000—2012年平均为-1.46,为西南地区干旱强度最强省份。尽管重庆市干旱强度增长最快,但在1983年,其全年无旱,且1971—2012年,重庆市干旱强度平均值为整个西南地区最小,即干旱强度较弱。贵州省除1977年干旱强度为零外,其余年份干旱强度较稳定,没有明显的波动;干旱强度年代际变化表现出增强、减弱和增强的特征,且以2001—2012年干旱强度最强,均值为-1.42。云南省干旱强度在1971—2000年间基本维持-1.2左右,而在2000年后,干旱强度明显增强(2001—2012年平均值为-1.44),且在2010年达到极大值-1.73,即该年云南省干旱最强。广西干旱强度表现出持续增强的特征,且在2001—2012年间达到最强,为-1.36。以上分析表明,1971—2012年西南地区及各省的干旱强度均呈现显著加强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四川省干旱强度最大,重庆市干旱强度增强趋势最明显;进入21世纪整个西南地区干旱强度持续增强。为进一步探究1971—2012年西南地区干旱强度变化的特征,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别对西南地区各站点年干旱强度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西南地区306个站点中,绝大多数站点(95.75%)线性倾向率为负值,且156站点(50.98%)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西南地区干旱强度在1971—2012年间逐渐增强(图4),且中部干旱强度增强最明显,东部次之,西部最弱。重庆境内18个站点干旱强度均呈现增强趋势,有13个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占该市站点总数的72.22%,为西南地区各省通过显著性检验站点比例最高的省份。广西境内的42个站点的线性倾向率均为负值,干旱强度增强,其中有57.14%的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干旱强度的增强明显大于东部地区的特征。贵州省有56.36%的站点干旱强度呈显著增强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该省的中部偏南地区;北部地区干旱强度也呈增强趋势,但不显著。云南省的大部分区域干旱强度表现为增强;且东部以及西南部站点干旱强度显著增强。四川省93个站点干旱强度呈增强趋势,其中有47个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东部一带的站点干旱强度呈现出显著增强趋势。总之整个西南地区干旱强度呈增强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SPEI的陕西近40年干旱时空特性分析[J]. 贺音,张聪娥,张黎. 陕西气象. 2014(05)
[2]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J]. 王明田,王翔,黄晚华,张玉芳,马均. 农业工程学报. 2012(19)
[3]近50年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气候变化特征[J]. 贺晋云,张明军,王鹏,王圣杰,王兴梅. 地理学报. 2011(09)
[4]西南地区近年特大干旱灾害的启示与对策[J]. 马建华. 人民长江. 2010(24)
[5]我国北方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罗健,郝振纯.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
[6]西北干旱气候成因综述[J]. 李兆元,杨文峰,徐小红. 陕西气象. 1999(05)
本文编号:3604106
【文章来源】:陕西气象. 2020,(06)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域及站点分布
以各站点每年各月的SPEI(<-1.0)的平均值作为该站点该年的干旱强度,负值绝对值越大,干旱强度越大。图2为1971—2012年西南地区多年平均干旱强度空间分布状况,可以发现,整个西南地区干旱强度基本呈南北方向的带状分布,干旱强度最大中心位于西南地区的中部,西部次之,东部最弱。从行政区划范围来看,四川和云南两省干旱强度均处在较高水平上,是干旱化最严重的省份。西南地区强干旱有三个区域:一个区域为云南省中西部,多年平均干旱强度小于-1.50,达到中度干旱程度;另外两个分别出现在四川省中部和东南部,多年平均干旱强度小于-1.65。位于西南地区东部的重庆市、贵州省和广西省,干旱强度较弱。重庆市、贵州省干旱强度呈西部高东部低分布态势,仅在西南小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干旱强度小于-1.50。广西省整体的干旱强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地区干旱强度大于-1.43。2.2 干旱强度时空变化
1971—2012年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广西干旱强度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056、-0.101、-0.077、-0.046和-0.046/10 a。1971—1980年四川省干旱强度平均值为-1.31,是该时段内西南地区干旱强度最强的省份;1981—1990年,该省干旱强度有所缓解,均值为-1.27;1991—2000年和2000—2012年两个阶段,干旱强度均相对增强,2000—2012年平均为-1.46,为西南地区干旱强度最强省份。尽管重庆市干旱强度增长最快,但在1983年,其全年无旱,且1971—2012年,重庆市干旱强度平均值为整个西南地区最小,即干旱强度较弱。贵州省除1977年干旱强度为零外,其余年份干旱强度较稳定,没有明显的波动;干旱强度年代际变化表现出增强、减弱和增强的特征,且以2001—2012年干旱强度最强,均值为-1.42。云南省干旱强度在1971—2000年间基本维持-1.2左右,而在2000年后,干旱强度明显增强(2001—2012年平均值为-1.44),且在2010年达到极大值-1.73,即该年云南省干旱最强。广西干旱强度表现出持续增强的特征,且在2001—2012年间达到最强,为-1.36。以上分析表明,1971—2012年西南地区及各省的干旱强度均呈现显著加强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四川省干旱强度最大,重庆市干旱强度增强趋势最明显;进入21世纪整个西南地区干旱强度持续增强。为进一步探究1971—2012年西南地区干旱强度变化的特征,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别对西南地区各站点年干旱强度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西南地区306个站点中,绝大多数站点(95.75%)线性倾向率为负值,且156站点(50.98%)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西南地区干旱强度在1971—2012年间逐渐增强(图4),且中部干旱强度增强最明显,东部次之,西部最弱。重庆境内18个站点干旱强度均呈现增强趋势,有13个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占该市站点总数的72.22%,为西南地区各省通过显著性检验站点比例最高的省份。广西境内的42个站点的线性倾向率均为负值,干旱强度增强,其中有57.14%的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干旱强度的增强明显大于东部地区的特征。贵州省有56.36%的站点干旱强度呈显著增强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该省的中部偏南地区;北部地区干旱强度也呈增强趋势,但不显著。云南省的大部分区域干旱强度表现为增强;且东部以及西南部站点干旱强度显著增强。四川省93个站点干旱强度呈增强趋势,其中有47个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东部一带的站点干旱强度呈现出显著增强趋势。总之整个西南地区干旱强度呈增强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SPEI的陕西近40年干旱时空特性分析[J]. 贺音,张聪娥,张黎. 陕西气象. 2014(05)
[2]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J]. 王明田,王翔,黄晚华,张玉芳,马均. 农业工程学报. 2012(19)
[3]近50年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气候变化特征[J]. 贺晋云,张明军,王鹏,王圣杰,王兴梅. 地理学报. 2011(09)
[4]西南地区近年特大干旱灾害的启示与对策[J]. 马建华. 人民长江. 2010(24)
[5]我国北方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罗健,郝振纯.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
[6]西北干旱气候成因综述[J]. 李兆元,杨文峰,徐小红. 陕西气象. 1999(05)
本文编号:3604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60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