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义近极值态密度构建的中国近极端温度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961-2013年间南京夏季最概然近极端高温事件发生后发生极端高温事件间隔天数的概率密度??-1、、、…、
day??图2?1961-2013年间南京夏季最概然近极端高温事件发生后发生极端高温事件间隔天数的概率密度??图2给出了?1961-2013年间南京夏季近极端高温事件发生后1天、2天、3天、…、7??天发生极端高温事件的概率密度分布,由图2可以看出,发生近极端高温事件后的第二天?....
图3中国夏季近极端高温天气的最概然近极值强度 ̄(°C)?(a)和最大聚集程度(b)分布图??
3.2中国近极端温度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3.?2.?1夏季近极端高温事件的最概然强度 ̄和最大聚集程度〃_的分布??图3是1961?—2013年间夏季近极端高温天气的最概然近极值强度 ̄和最大聚集程度??的全国分布图。由图3(a)可知,&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总体而言,纬度越高,....
图4中国冬季近极端低温天气的最概然近极值强度&(°C)?(a)和最大聚集程度(b)分布图??
分布??1961?—2013年间冬季中国近极端低温天气的最概然近极值强度 ̄和最大聚集程度??的分布见图4。由图4(a)可知,"W氐值地区主要集中在新疆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北部和东部一带,这些地区的&在1.2-3.2之间,说明当这些地区出现比低温阈值??高1.2-3.....
图5南京站夏季和冬季各气候态近极端温度天气的平均广义态密度函数(a)夏季;(b)冬季??
??由图5(b)可知,I态,II态和III态南京冬季最概然近极值强度&分别为2.39°c,2.98°C,??2.50°C,相对于I态,II态和III态分别增大了?0.59°C和0.1TC,而相对于II态,III态减小??了?0.48°C,整体而言,最概然近极值强度随着气候态呈现增....
本文编号:4014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4014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