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水葫芦微波水解和发酵制取燃料酒精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05:57
【摘要】:能源与环境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水葫芦是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在中国南方19个省市的广大水域造成严重污染。如果能将水葫芦变废变害为宝,能源化利用制取生物酒精等燃料,则对于治理改善水葫芦环境污染、发展清洁可再生的生物新能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次提出了微波对水葫芦酶水解糖化的促进机理,并且研究了水葫芦利用酵母菌发酵制取燃料乙醇的反应机理。考察了微光波碱化同时预处理水葫芦,在微波功率700W加热150s条件下碱化预处理水葫芦,其酶水解的还原糖产量达到11.66g/100g水葫芦,为理论最大还原糖产量的20.19%。考察了微光波联合碱和蒸汽加热预处理水葫芦水解产糖。在微波和光波组合比例为30:70(总功率700W)、加热时间1min时,还原糖产量达到了31.1g/100 g水葫芦,为55.4%的理论最大还原糖产量。 考察了高温微波联合酸预处理水葫芦水解产糖。发现水葫芦经过微波稀酸预处理后,半纤维素绝大部分水解生成木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等单糖,纤维素很少量水解生成葡萄糖等,木质素少量降解生成丙炔酸等。当水葫芦经微波稀酸预处理后再进行酶水解时,纤维素大量水解生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等,半纤维素达到完全水解。在微波温度140℃、加热15min、底物浓度20g/L、稀H2SO4浓度1vo1%条件下,水葫芦经过预处理和酶水解后的还原糖产量为48.28g/100g水葫芦,达到理论最大还原糖产量(51.02g/100g底物)的94.63%。表明微波稀酸预处理对水葫芦酶水解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微波碱化预处理,这是由于酸处理更有利于降解水葫芦中含有的大量半纤维素。 考察了水葫芦经过微光波碱化预处理后采用同时酶水解糖化和酵母菌发酵模式制取燃料乙醇,利用传统的酿酒酵母发酵,酒精产量达到0.063g/g水葫芦;利用嗜单宁管囊酵母发酵水葫芦的酒精产量达到0.069g/g水葫芦。 考察了水葫芦经过高温微波联合酸/碱预处理后采用同时酶水解糖化和酵母菌发酵模式制取燃料乙醇,发现微波酸化预处理后产酒精效果比微波碱化预处理产酒精效果要好。在微波酸化预处理时,经过酿酒酵母发酵的酒精产量达到了0.132g/g水葫芦;经过树干毕赤酵母发酵酒精产量达到了0.137g/g水葫芦,是水葫芦理论最大酒精产量(0.29g/g水葫芦)的47.24%,超过了国际上文献报道的水葫芦产酒精的最高水平(比日本学者Mishima的0.11g/g水葫芦超过了22%)。
【图文】:

示意图,生物转化,生物质,流程


④降低发酵给料的木质素含量,来减少生物酒精的成本。木质纤维素发酵制生物酒精的过程由以下四个单元组成:预处理阶段、水解、发酵和酒精蒸馏。生物质转化成生物酒精的示意图如图1一2所示!”。废废物处理理 木质素图1一2生物质制生物酒精的生物转化流程示意图L3](2)预处理方式预处理是为了改变或者除去对之后酶水解有害的结构物或者成分,,从而增加酶水解的速率,增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水解成可发酵糖的产量。预处理的目标是破环木质素组织打碎纤维素的晶状体组织。预处理阶段是降解纤维素很重要的手段。预处理的过程示意图如图1一3所示‘51。

示意图,预处理,过程目标,成功应用


④降低发酵给料的木质素含量,来减少生物酒精的成本。木质纤维素发酵制生物酒精的过程由以下四个单元组成:预处理阶段、水解、发酵和酒精蒸馏。生物质转化成生物酒精的示意图如图1一2所示!”。废废物处理理 木质素图1一2生物质制生物酒精的生物转化流程示意图L3](2)预处理方式预处理是为了改变或者除去对之后酶水解有害的结构物或者成分,从而增加酶水解的速率,增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水解成可发酵糖的产量。预处理的目标是破环木质素组织打碎纤维素的晶状体组织。预处理阶段是降解纤维素很重要的手段。预处理的过程示意图如图1一3所示‘51。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21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冯玉杰;李冬梅;任南琪;;混合菌群用于纤维素糖化和燃料酒精发酵的试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7年04期

2 赵昕;盛芬玲;赵敏桂;吴雨霞;;NaCl胁迫下盐芥和拟南芥化合物含量与蛋白质结构变化比较——傅立叶红外光谱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3期

3 王树荣;刘倩;骆仲泱;文丽华;岑可法;;基于热重红外联用分析的纤维素热裂解机理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戚峰;生物质高效水解及发酵产氢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17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17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e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