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纳米流体热管太阳能集热装置换热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20:08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矿物燃料为主的化石能源正日益枯竭,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等。 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中,最理想的是太阳能。太阳能是地球上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根本,且取之不尽、覆盖面广,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太阳能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光伏发电和热利用,能否有效的解决太阳能的收集、储存、转换问题是大规模应用太阳能的关键。 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提高太阳能集热器换热性能的新方法,介绍一种将玻璃真空管技术和热管技术相结合形成玻璃真空管内插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经实验发现玻璃真空管内插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平均热损失系数低于全玻璃真空管,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把玻璃真空管中内插热管的工质由纳米流体(Fe3O4)代替纯水,纳米流体从强化工质传热性质的角度增强了换热,提高了热管的换热性能及太阳能集热装置的热性能,开辟了强化换热的又一新途径。 为了研究纳米流体工质的玻璃真空管内插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性能,本课题自行设计了换热系统实验台,实验系统包括四大部分:真空热管换热系统;冷却系统;测量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实验中分别把纳米流体和纯水作为热管的工质,对玻璃真空管内插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热管的工质对玻璃真空管内插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性能影响较大,纳米流体热管太阳能集热器的日平均效率、瞬时效率均要高于水基热管太阳能集热器,并且二者的日平均效率曲线变化的趋势相同,两组集热管最佳倾角在45°左右;两组集热器的瞬时效率曲线的变化都是先变小,然后逐渐增大,接着又变小的过程。 以纳米流体(Fe3O4)为工质的玻璃真空管内插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为太阳能集热器高效、安全、稳定的运行,为进一步提高太阳能集热器换热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图文】:

太阳辐射总量,纳米流体


图 2.1 我国太阳辐射总量分布2 纳米流体概述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强化传热领域,纳米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体介质是指把金属或非金属纳米粉体分散到水、醇、油等传统换热介质中,均匀、稳定、高导热的新型换热介质。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强化换热工质,同时热管的导热能力也在其他热能力之上,利用二者的优良特性把纳米流体和热管结合起来进行强化换很好的研究价值。下面简要介绍纳米流体的导热、对流换热及沸腾换热三。2.1 纳米流体的导热特性纳米流体对传热的强化与流体中的纳米粒子属性、体积份额、尺度以及体悬浮液的稳定性有关,其中稳定的纳米悬浮液是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关此,Xinfang Li 等[2 2 ]用沉降的方法对铜纳米悬浮液传播行为进行评价,通

示意图,热管,实物


10图 2.2 热管的示意图2.3.2 热管基本特性和分类热管是依靠管内的工质发生相变,,通过交换气化潜热来实现热量传递的传热元件,其特点如下:(1)较高的传热效率,有热超导体之称;(2)良好的等温性,源于热管很小的温降;(3)热流密度的可变性,由于热管的蒸发段或冷凝段的换热面积可以独立改变,进而可以改变热流密度;(4)热流方向的可逆性,有芯热管中毛细力是内部循环的动力,因此热管的冷凝段和蒸发段可以任意设定;(5)热二极管与热开关性能;(6)恒温特性,可通过控制热管冷凝段的热阻而实现; (7)环境的适应性,即热管的结构形式和型体尺寸灵活多变,如图 2.3。(a)U 型热管 (b)L 型热管图 2.3 不同结构的热管实物图由于热管的材料、工质等方面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K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烈兵,潘志翔,李格升;船舶柴油机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J];武汉造船;1996年03期

2 卫兴国;;热管换热器的积灰及其解决的对策[J];大众用电;1986年01期

3 李文科;许永贵;顾锦荣;;热管换热器的应用及经济效益分析[J];工业炉;1991年04期

4 周建国;;热管换热器在锅炉上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05年12期

5 冯志华;;多层式热管换热器的研究[J];能源工程;1985年04期

6 孙秀权;;气-气式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探讨[J];应用能源技术;1986年02期

7 李栋芳;;水-钢热管换热器的应用及除尘措施[J];湖南有色金属;1987年06期

8 王彦峰,顾兆林,冯霄,郁永章;热管换热器在制备裂化催化剂工艺流程中的应用研究[J];节能;1999年05期

9 杨光绪;;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节能;1987年11期

10 胡嘉一;;热定型机采用热管换热器节能[J];能源工程;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今茂;易如娟;;纳米流体及其在冷却液中的应用[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汪开保;王飞;钱伏虎;;干熄焦热管换热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五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韩建勋;朱正平;;热管换热器等在碳酸镁干燥中的节能降耗运用[A];2009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刘四美;武卫东;武润宇;韩志明;;氧化锌纳米流体对氨水降膜吸收影响的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钱明;沈中华;陆健;倪晓武;李强;宣益民;;激光照射纳米流体形成散斑的数值模拟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陈今茂;易如娟;;新型发动机冷却液的研究与发展[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Innocent Nkurikiyimfura;王燕民;潘志东;胡大为;;磁场中磁性纳米流体热导率的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黄镛镛;张支干;;热管换热器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1)[C];1998年

9 艾青云;;热管换热器在冷冻除湿机上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4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1994年

10 李红;唐均;;热管在工业窑炉余热利用中的应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延辉;复合式热管换热器提高热效率[N];中国化工报;2011年

2 涵薏;新型换热介质研制的领军者[N];上海科技报;2010年

3 蒋冬青 陈晖;热管在陶瓷隧道窑节能改造中的作用[N];广东建设报;2003年

4 蒋冬青 陈晖;利用热管技术对窑炉进行节能改造[N];中国建材报;2001年

5 记者 孙玲;高科技开启智慧之门[N];上海科技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刘翔飞;让技改在节能中唱主角[N];中国石油报;2000年

7 印高乐;新型超重力设备应用领域广[N];中国化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袁知坚;节能设备产业或迎来“春天” 企业仍艰难“爬坡”[N];贵州政协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杨宏辉;化工装备:集成创新国产化[N];中国化工报;2009年

10 记者 姜小毛;双多化工“20·30”工程投产[N];中国化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勋;氧化铝纳米流体在发动机油冷器中的强化传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邵波;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方晓鹏;纳米流体热质传递机理及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4 廖亮;减阻型纳米流体的管内流动与换热特性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赵佳飞;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颜卫国;热管中冷器及其在车辆冷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倪煜;以纳米流体为工质的自然循环太阳能集热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崔文政;纳米流体强化动量与热量传递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傅怀梁;纳米流体热物理及泳输运特性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10 陈俊;纳米流体输运性质作用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英才;纳米流体热管太阳能集热装置换热性能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2 朱爱军;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及其对流传热特性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徐淼;纳米流体的热物性及在波壁管内流动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洁影;水基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及其对导热能力的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5 宋玲利;铝纳米流体集热工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6 姜强;纳米流体管内流动的悬浮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李金凯;纳米流体导热性能及其在热管中应用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8 王辉;纳米流体导热及辐射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张树杨;纳米流体强化气液传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管延祥;应用于热管的纳米流体热物性参数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1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71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f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