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催化热解制备芳烃类产物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11:04
【摘要】: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来源广泛,具有替代化石燃料的应用前景。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备生物油技术因具有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但是,热解制备的生物油同时具有含氧量高、酸性强、粘度大、能量密度低等缺点。正是由于这些缺点,生物油无法直接应用于现有的内燃机。为了将其应用于现有的内燃机,必须对生物油进行脱氧处理,以提升生物油品质。快速催化热解技术可以通过对生物质热解气进行催化处理,获得富含芳烃类产物的生物油,从而提高生物油品质。基于此背景,本文的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的调控机理 生物质快速热解是一种可以有效利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技术,其热解过程极其复杂,受到原料种类及多种实验条件的影响。生物质快速热解一般在缺氧和中温(400-600。C)条件下进行,生成气、液、固三种产物。核桃壳作为一种常见农林废弃物,广泛种植于亚洲、欧洲和南美洲。为了有效利用干果壳类生物质,选用产自安徽宁国的山核桃壳作为实验原料,进行了快速热解实验的研究。实验利用Py-GC/MS装置,分别考察了热解温度和热解时间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在特定实验条件下对液体产物的组分性质进行分析。实验发现,热解产物的量随热解温度的上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600℃左右达到峰值。最·优实验条件为600℃和20s,热解主要产物中含有大量的杂酚类和少量的小分子醇、醛、烃类化合物。 2、新型催化剂W2C/MCM-41的制备与表征 通过等体积浸制法和程序升温还原法制备碳化钨负载MCM-41的催化剂,并通过调节浸制液中钨酸铵的浓度获得不同负载量的目标催化剂W2C/MCM-41。利用比表面积孔径分析仪对目标催化剂进行表征,发现目标催化剂W2C/MCM-41比较面积较高(880cm2/g)、孔径均一(3mm)。SEM和TEM图显示,制备的催化剂金属碳化钨负载均匀、催化剂粒径均一,且催化剂制备过程对MCM-41载体原本形态并无较大影响。 3、研究新型催化剂W2C/MCM-41对木质素催化热解的效果 以获取富含芳烃类化合物的生物油为目标,通过Py-GC/MS进行木质素快速催化热解实验,在研究碳化钨负载量Si/W、热解温度、催化剂使用量C/L对热解芳烃类产物分布的影响基础上,考察新型催化剂W2C/MCM-41的催化效果及其稳定性。实验发现,该催化剂能够有效地促进生物质热解气中单环芳烃的形成,且具有良好的催化稳定性。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即催化剂W2C/MCM-41的Si/W=50、温度750℃时,芳烃类产率达到约20%,单环芳烃的选择性可达85%。 4、催化剂的催化路径和催化机理 基于热解产物分析,提出了目标催化剂的催化路径,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木质素裂解成大分子聚合物,中间体化合物以及小分子化合物,主要包括COx,SOx和H20。中间体化合物包括四种典型化合物:苯酚、甲苯酚、愈创木酚和二甲氧基苯酚。这些中间体可以扩散至催化剂的孔道中。第二步,催化脱水过程,苯环上的羟基-OH被移除,使酚类得以转化为芳烃类物质。同时,部分中间体发生脱水、脱羰基及聚合反应,从而生成稠环化合物,而稠环化合物进一步反应形成积碳。水分的存在有利于碳发生水煤气转化反应,为催化加氢脱氧反应提供氢气。第三步,含有甲氧基的芳环物质上的PhO-CH3键发生断裂,形成酚类。甲基一方面转化成甲烷,另一方面由于协同效应发生甲基转移作用回到苯环上。最后一步,第三步中生成的酚类进一步的发生脱水作用,移除羟基-OH官能团转化成芳烃类物质。最终的芳烃产物主要包括苯、甲苯、二甲苯和三甲苯等。
【图文】:

趋势图,表面温度,全球,趋势


图1.1全球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图1.1给出了全球温度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可以看到,,全球变暖的速度呈线性增长趋势。在20世纪以前,全球表面温度一直在±0.1 °C范围内波动。而到了 20世纪中期全球表面温度^u始呈现增长的趋势,并且在2020年后,预计全球表面温度的升温速度将达到0.25 °C/10年。然而,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费所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温室效应,还有能源危机、臭氧破坏等。BP石油公司于2014年6月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显示,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

世界能源,增长趋势,可再生能源


第1章绪论 如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潮沙能等。近些年来,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利用技术发展迅猛。从图1.2中可以看到,在2013年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消费增长速率降到3%以下,而可再生能源的全年增长速率达到了 16.3%。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4.4%、13.4%和10.9%。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拥有着优秀的发展潜力。这些都得益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新能源的^u发带来了机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蕾;张磊;舒新前;李钢;丁兆军;;核桃壳催化热解制取氢气[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2期

2 熊万明;傅尧;陆强;郭庆祥;;生物质裂解油老化行为与机理研究[J];科学通报;2009年15期

3 梁伟;王铁军;张琦;;生物油燃烧技术研究进展[J];可再生能源;2009年01期

4 黄彩霞;刘荣厚;蔡均猛;邓春健;;生物质热裂解生物油性质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7年11期

5 朱锡锋,Venderbosch R H;生物质热解油气化试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4年04期

6 陈东;;治霾新途径:能源结构调整与发展清洁能源[J];生态经济;2014年06期

7 马娜;季生福;吴平易;胡林华;聂平英;;W_xC/SBA-16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加氢脱硫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7年08期



本文编号:2672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72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f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