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不同基因型的水稻秸秆和菌株生产高活性纤维素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8 16:06
【摘要】:纤维素乙醇是当前燃料乙醇的主要发展方向。纤维素是水稻秸秆的主要成分,我国水稻秸秆资源丰富,利用水稻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对解决未来我国能源问题并实现节粮代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同基因型的水稻秸秆在结构和化学组成上具有差异性,进而影响其纤维素乙醇转化率的高低。为此,本研究比较了49种菌株和443份不同基因型水稻秸秆产纤维素酶的活性高低,并对菌株的产酶条件和水稻秸秆同步糖化发酵产乙醇的工艺进行了优化。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刚果红染色和酶活性测定,从49种菌株中筛选出两株产高活性纤维素酶的菌株A 19和A 27。其中,菌株A 19所产纤维素酶的酶系比例协调,且活性较高,其滤纸酶活为5.214 IU/g,CMC酶活为11.007 IU/g,棉花酶活为0.834 IU/g,分别是对照菌株A49的2.02倍、1.31倍和2.70倍;菌株A27所产纤维素酶系中的β-葡萄糖苷酶活力为8.99 IU/g,是对照菌株A49的2.15倍。(2)利用筛选出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A 19,以443种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秸秆为底物进行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筛选出产纤维素酶活性最高的优质水稻“2B948”的秸秆,其滤纸酶活为8.235 IU/g,是推广品种蜀恢527(对照)的2.06倍。(3)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菌株A 19和A27产纤维素酶的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水稻“2B948”的秸秆为底物,菌株A 19产酶的最适条件为:培养基中稻草粉和麸皮的比例为5:0,氮源为硝酸铵,含氮量为0.6%,料水比为1:2,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4.3天,培养基起始pH为6.24,接种量为4%,此条件下的滤纸酶活为9.282 IU/g。菌株A27产酶的最适条件为:培养基中稻草粉和麸皮的比例为5:0,氮源为蛋白胨,含氮量为0.9%,料水比为1:2,培养温度为36.4℃,培养时间为6天,培养基起始pH为3.16,接种量为10%,此条件下的β-葡萄糖苷酶为63.950 IU/g。(4)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水稻“2B948”的秸秆在菌株A 19和A27的粗酶液及酵母菌的共同作用下,同步糖化发酵生产乙醇的最适发酵工艺为:水稻秸秆粉用5%NaOH溶液预处理,发酵液起始pH值为5.0,培养时间为3天,培养温度为35℃,β-葡萄糖苷酶/FPA的比值为1.5,酵母接种量为15%。在此条件下,生成乙醇的浓度为3.8 mg/mL,水稻秸秆的乙醇转化率为27.1%。
【图文】:

效果图,效果,透明圈,菌落直径


2.1高活性纤维素酶菌株的初筛逡逑我们首先通过刚果红染色法对49种产纤维素酶的真菌进行初筛,染色效果逡逑见图2-1,,初筛结果见表2-3。逡逑A透明圈直径大于菌落直径邋B透明圈直径等于菌落直径逡逑■H邋\逡逑Ww逡逑C透明圈直径小于菌落直径邋D脱色后无透明圈产生逡逑图2-1刚果红染色效果逡逑Fig.邋2-1邋The邋effect邋of邋Congo邋red邋stained逡逑28逡逑

效果图,效果,透明圈,菌落直径


2.1高活性纤维素酶菌株的初筛逡逑我们首先通过刚果红染色法对49种产纤维素酶的真菌进行初筛,染色效果逡逑见图2-1,初筛结果见表2-3。逡逑A透明圈直径大于菌落直径邋B透明圈直径等于菌落直径逡逑■H邋\逡逑Ww逡逑C透明圈直径小于菌落直径邋D脱色后无透明圈产生逡逑图2-1刚果红染色效果逡逑Fig.邋2-1邋The邋effect邋of邋Congo邋red邋stained逡逑28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216;Q9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胜;胡军华;姚廷山;李鸿筠;冉春;刘浩强;张弼;;柑桔园一株产纤维素酶细菌SB3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2 石文卿;陶能国;刘跃进;王长锋;宋冰;;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真菌的分离及产酶特性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3 姚秀清;张全;;植物纤维原料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研究进展[J];可再生能源;2011年02期

4 常春;赖智乐;马晓建;;纤维乙醇发酵工艺的比较及放大试验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2期

5 阮周波;王忆丽;何未男;郑江燕;张霞;陈琼;胡松英;张应烙;;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和产酶条件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6 奚晓琦;王加启;卜登攀;孙妍;周凌云;魏宏阳;;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纳豆芽孢杆菌(B. Subtilis Natto)的筛选及其生物特性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1年01期

7 龚勇;赵东;胡晓龙;林杉;;固体发酵纤维素酶霉菌的选育及产酶条件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1年01期

8 张智先;;国内燃料乙醇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向[J];中国粮食经济;2010年11期

9 曹秀华;阮奇城;林海红;胡开辉;孙淑静;祁建民;;纤维燃料乙醇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麻业科学;2010年05期

10 王敏;王倩;吴荣荣;;木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衡水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冬梅;玉米秸秆为原料燃料乙醇制备的关键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杨涛;水稻秸秆纤维素发酵转化燃料乙醇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3 陈明;利用玉米秸秆制取燃料乙醇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薇;构建混合微生物菌群降解稻草生成乙醇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王璀璨;混合纤维素酶水解杨木及多菌种共发酵制备燃料乙醇[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沈进军;秸秆高乙醇产率的水稻和微生物的种质资源及发酵条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王莲;水稻秸秆同步糖化发酵法制备乙醇的工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5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85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6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