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丁醇燃烧反应动力学的实验与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02:11
【摘要】:对生物质能这一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有助于全球能源短缺和温室气体排放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传统的生物乙醇相比,生物丁醇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适用性、更低的挥发性以及吸水性等优点,使其成为极具应用潜力的生物质燃料。对丁醇进行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丁醇的燃烧特性和燃烧反应过程,从而更好地利用这种新兴生物质燃料。但前人对丁醇的基础燃烧实验研究工作多偏重于在常压或接近常压的压力条件以及氧化反应氛围下对宏观燃烧参数和稳定燃烧物种浓度的测量,特别缺乏对自由基、烯醇等活泼燃烧中间体的全面测量,导致现有丁醇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无法得到全面的验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SVUV-PIMS)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研究了四种丁醇的变压力热解。结合燃料子机理中关键基元反应的高精度量子化学计算(下简称量化计算)和速率常数计算发展出了全新的详细丁醇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利用本文实验结果和前人的实验数据对本文模型进行了全面的验证,从而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丁醇的燃烧反应动力学。 实验方面,用SVUV-PIMS技术研究了四种中丁醇在800~1600K温度下的流动管热解,并通过改变热解腔中的压力研究了5~760Torr范围内丁醇热解过程随压力的变化规律。通过扫描光电离效率谱对热解过程中生成的不同类型中间体进行了鉴别,在每种丁醇的热解中都检测到了20~30种热解产物,其中包括了自由基、同分异构体、醛酮类含氧物种以及乙烯醇、丙烯醇和丁烯醇等不稳定烯醇类物种。通过在选定的光子能量下改变热解温度,得到了不同压力条件下质谱信号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从中推导出各热解物种的摩尔分数曲线。通过对流动管中温度分布曲线的测量以及压力分布曲线的计算,准确地描述了流动管的物理模型。此外,还利用SVUV-PIMS技术研究了正丁醇4个当量比在0.7-1.8之间的低压层流预混火焰。通过扫描光电离效率谱鉴别了燃烧中间体,并通过扫描炉子表面位置,测量了正丁醇火焰物种摩尔分数的空间变化曲线。 模型方面,在本课题组早期丁烯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新发展的四个丁醇同分异构体的子机理,发展出了一个包含186个物种和1314个反应的全新丁醇模型,用以模拟四种丁醇同分异构体的基础燃烧实验数据。相比于前人模型,本文模型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对于在燃料子机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丁醇单分子解离反应,针对其文献实验或理论研究极其缺乏的问题,利用高精度的量化计算和速率常数计算得到了这些反应在800~2000K和5-76000Torr条件下的速率常数。其次,对丁醇H提取反应产物C4H8OH自由基的后续分解机理进行了发展与优化。C4H80H自由基的β断键反应是丁醇机理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反应,但前人尚未对这些反应进行实验或理论研究。本文对这些反应进行了量化计算和速率常数计算,优化了不同C4H8OH自由基的后续分解机理。再次,关注了烯醇类物种的生成与消耗机理。针对这一类在丁醇的热解、氧化和火焰中都易于生成的中间体,本文通过调研分析近几年烯醇基元反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发展并优化了烯醇的子机理。 借助Chemkin-PRO软件的模拟和生成速率分析、灵敏性分析等模型分析工具,利用本文的实验结果和文献报道的激波管热解、层流预混火焰、射流搅拌反应器氧化、点火延迟时间和火焰传播速度等实验数据对本文发展的丁醇模型进行了全面的验证和优化,提高了本文模型对丁醇基础燃烧实验数据预测的准确性。此外,还结合实验测量结果和模型分析工具对丁醇的燃烧反应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 在热解方面,利用本文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本文流动管热解和Hanson课题组的激波管热解的实验结果,并通过灵敏性分析发现激波管热解和流动管热解中产物的摩尔分数都对丁醇的单分子解离反应非常敏感,从而验证了本文计算的丁醇单分子解离反应的速率常数的精确性。另一方面,利用前人的模型对本文的热解实验进行了模拟,并与本文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前人模型之间对丁醇热解中的重要中间体的预测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普遍具有较大的误差。通过生成速率分析以及对不同模型间速率常数的比较,发现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前人模型中丁醇单分子解离反应的速率常数均为估算值。 通过生成速率分析可以发现,丁醇在各个压力条件下的热解均主要通过单分子解离反应(包括脱水反应和C-C断键反应)和由H、OH等小分子自由基引发的H提取反应进行分解。压力对于丁醇热解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表现在随着压力的变化,燃料的主要分解路径会发生改变。在低压条件下燃料的单分子解离反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压力的升高燃料会更趋向于通过H提取反应进行分解。通过将丁醇单分子解离反应的速率常数改变2倍,发现模拟结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会偏离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流动管热解实验对燃料的单分子解离反应很敏感,非常适用于对这些关键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的验证。特别是随着压力的降低,由于滞留时间变短以及分子密度变低,因此模拟结果对单分子解离反应更为敏感。在单分子解离反应中,脱水反应对于四种丁醇的分解都具有重要贡献,并且能够清晰地体现出燃料分子的同分异构体效应。本文发现,叔丁醇和异丁醇分子中由于分别含有9个和1个β-H原子,其热解分别是四个丁醇热解中脱水反应贡献率最高和最低的;正丁醇的脱水反应只会产生1-丁烯,仲丁醇会同时产生1-丁烯和2-丁烯,而异丁醇和叔丁醇均只会产生异丁烯,这与实验观测结果是一致的;同时,叔丁醇热解中异丁烯的最大摩尔分数要远远高于其它三种丁醇热解中的丁烯产物。 在氧化和火焰方面,本文对不同丁醇的常压或高压JSR氧化以及低压层流预混火焰进行了模拟,大部分物种的摩尔分数预测结果均可以较好地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生成速率分析显示,由于JSR氧化和层流预混火焰中含有大量的H、OH等活性自由基,燃料主要通过H提取反应进行消耗。因此本文通过JSR氧化和层流预混火焰实验对燃料的H提取反应及其C4H8OH产物的后续分解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验证。另一方面,本文还利用丁醇的JSR氧化实验对模型中的低温氧化机理进行了检验。此外,研究结果还发现烯醇类中间体对于丁醇热解、氧化和火焰中醛酮类污染物的产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烯醇在解决醇类燃料燃烧过程中醛酮类污染物排放与碳烟颗粒物排放折衷(trade-off)问题中的作用必须被考虑。最后本文还利用文献中的点火延迟时间和火焰传播速度数据验证了本文模型对丁醇宏观燃烧参数的预测性能,得到了较好的预测结果。 综上所述,本文所发展的丁醇模型可以在800-2000K、5~7600Torr、当量比从0.5~-∞的宽广条件下,很好地对四种丁醇热解、氧化和火焰的微观物种浓度以及点火延迟时间和火焰传播速度等宏观燃烧参数进行全面模拟,具有明显优于前人模型的表现。这表明本文模型超出前人模型的精确性和适用性,将能够为工程燃烧研究中对丁醇的评估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K16;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玉米发酵法生产丙酮和丁醇成本低[J];能源工程;2008年01期

2 石理;;韩SK能源公司开发生物丁醇技术[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0年06期

3 张多默;黄际芬;冈田茂;矢泽彬;;氯化镁的丁醇蒸馏法脱水(英文)[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4 柳懿才,苗连香;用改装的毛细管气相色谱仪测定丁醚中微量丁醇[J];分析仪器;1997年01期

5 叶义芳,赵夏令,郭子丽,张弘,姚介兴,涂通源,T3幼娟;甲醇-C~(14),乙醇-1-C~(14),丁醇-1-C~(14)及其卤代烷的制备[J];原子能科学技术;1964年08期

6 杨立荣,岑沛霖,朱自强;丙酮/丁醇间歇萃取发酵[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2年04期

7 曾立华;刘利民;罗建立;尹笃林;;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合成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杨小龙;杨靖;林铁平;;丁醇汽油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罗建泉;伊守亮;苏仪;陈向荣;苏志国;万印华;;渗透汽化法从丙酮-丁醇-乙醇中分离浓缩丁醇[J];化学工程;2010年02期

10 王鑫昕;李维;;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发酵液中六种物质的同时测定[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江;武斌;朱家文;陈葵;吴艳阳;;水-2,3-丁二醇-丁醇体系的精馏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贾开志;李寅;;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丁醇毒性的分子机理研究[A];2010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博谊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张木;王永杰;李晨希;;杂多酸催化丁醇与环氧乙烷醚化反应[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爱军;李春喜;聂毅;王子镐;;离子液体催化盐酸与醇反应合成氯代烷烃[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5 薛洪源;刘建芳;胡玉钦;曾强;刘会臣;;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人体血浆中的盐酸乙胺丁醇[A];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二届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少华;张延平;李寅;;后基因组时代的丁醇生物制造[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王洁;马晓微;张莹蓉;崔振玲;胡忠义;;结核分枝杆菌乙胺丁醇耐药性的噬菌体检测技术研究[A];2004年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基础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于春梅;张志华;刘殿忠;;VAH气相醛加氢催化剂工业应用[A];第1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春利;李彦芬;杨振生;;丁醇-醋酸丁酯物系萃取精馏溶剂的分子设计[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10 胡军;金云霞;赵会玲;荆长勇;刘洪来;;介孔材料有序结构递变的有效调控方法——短链醇的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霞;神奇细菌吃报纸产丁醇[N];科技日报;2011年

2 ;丁醇市场有望回暖[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邬时民;今后4年丁醇将供不应求[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黎明;未来四年我国丁醇供不应求[N];中药报;2002年

5 石磊;国内丁醇产业将迎来好势头[N];医药经济报;2006年

6 陈勇;江苏口岸丁醇进口量减价扬[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7 吴成良;生物丁醇值得期待[N];人民日报;2008年

8 顺夫;时下供不应求 未来产需趋平[N];中国化工报;2001年

9 隆众;丁醇市场需求不旺[N];中国化工报;2005年

10 钱明;BP和杜邦加快生产生物丁醇[N];中国石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江淮;丁醇燃烧反应动力学的实验与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闫喜龙;手性邻氨基醇类化合物及相关药物的合成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王洪海;基于统计学和解耦算法的丙酮—丁醇蒸馏系统优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4 曲渊立;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在2-丁醇脱氢制备2-丁酮反应中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俊华;玉米秸秆水解及其制备甲基呋喃类液体燃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奎文;硝基烷烃燃烧与热解过程的实验和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张敏;环糊精对含能化合物的分子识别及其催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盛利;几类重要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及速率常数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胡仁志;C_2(a~3Л_u&X~1Σ_g~+)自由基反应动力学的温度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黄道战;松香树脂酸的分离及选择性氧化[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商光来;核糖体工程选育丙酮丁醇菌及发酵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刘小波;丙酮丁醇梭菌的选育及其丁醇耐受性和发酵工艺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3 刘洪儒;耐受丁醇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诱变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2年

4 江丽葵;脂肪酶催化拆分外消旋2-甲基-1-丁醇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武金锋;年产15万吨丁醇装置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胡鲲;以杂醇油为原料制备(S)-(-)-2-甲基-1-丁醇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邓攀;菊芋汁水解液发酵生产丁醇[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杨影;以生物柴油为萃取剂的丙酮丁醇发酵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9 张龙云;丁醇萃取发酵耦联生产“改良型”生物柴油过程的性能优化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10 殷艳飞;慈竹制丁醇工艺技术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本文编号:2686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86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7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