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基于分子蒸馏分离的生物油催化裂化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15:37
【摘要】:生物质的利用能够缓解当前化石燃料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快速热裂解技术能够将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生物油,但粗制的生物油燃料品质较差,必须要进行提质改性。催化裂化是一种重要的改性技术,但由于生物油组成复杂,全组分生物油裂化结焦率很高。通过分子蒸馏得到的生物油蒸出馏分富集了反应活性较高的酸类和酮类,相比全组分生物油更适宜裂化。因此本文针对生物油蒸出馏分及其模化物开展催化裂化研究。为了克服生物油组分由于其低有效氢碳比导致的裂化易结焦问题,引入醇类进行共裂化。首先选取环戊酮、羟基丙酮和乙酸三种模化物,在HZSM-5上对比它们单独裂化以及与甲醇或乙醇共裂化反应特性,发现醇类添加能有效提高液体烃类产率。同时,乙醇对于液体烃类形成的促进作用要优于甲醇。研究认为醇类转化产生的富余氢能够供给生物油组分脱氧使其定向转化为高氢碳比的烃类,从而提高液体烃类产率并抑制焦炭生成。随后考察模化物混合物与乙醇共裂化特性,发现30%模化物混合物70%乙醇是合适的掺混比例。在模化物研究基础上,开展生物油蒸出馏分与乙醇在HZSM-5上共裂化研究,发现提高反应温度和压力都有利于液体烃类产物形成。在最佳工况下,油相产率达到25.9%以上,其中烃类含量在98%以上,但也伴随较多C3-C4烃类形成。基于这一现象,通过负载金属氧化物对HZSM-5进行改进,发现在含有酸酮酚模化物混合物与乙醇共裂化时,ZnO/HZSM-5和CuO/HZSM-5由于快速失活,液体烃类产率很低。Ga2O3/HZSM-5活性最高,因为Ga203存在促进芳构化作用并更好地维持催化剂活性。随后结合Ga2O3/HZSM-5开展模化物混合物与乙醇共裂化的系统性研究,发现提高Ga2O3负载量和反应温度以及降低反应物质量空速有利于液体烃类的形成。结合优化工况开展蒸出馏分与乙醇在Ga2O3/HZSM-5上共裂化研究,获得了33.1%的油相产率,其中烃类含量高于98%,焦炭产率仅为2.2%。加氢裂化也是裂化的改进方式,考虑到部分生物油蒸出馏分可用于催化重整从而为其余馏分加氢裂化提供氢气,作为该技术路线的初步探索,本文结合Ni/nano-Al2O3催化剂开展生物油模化物(乙酸、羟基丙酮和苯酚)的催化重整研究,发现提高反应温度、反应物水碳比、催化剂装填量和Ni负载量都能提高反应物转化率和氢气产率。
【图文】:

反应器原理,鼓泡流化床


(2)循环流化床反应器逡逑与鼓泡流化床反应器相叱,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的主要区别是主反应器内的床料也被吹逡逑出主反应器而与焦炭一起在旋风分离器中被分离下来进入燃烧器,如图1-2所示。焦炭在逡逑燃烧器中燃烧后加热床料,随后热的床料返回主反应器用于加热生物质物料。只要反应器逡逑设计合理,可W较好地实现床料循环和反应自供热,但是缺点是操作较为复杂。加拿大逡逑Ensyn公司在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热裂解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该公司协助ENEL公司在意逡逑大利搭建了邋650kg/h的生物质热裂解工厂[14,邋15]。同时该公司还在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建立逡逑了邋1700kg/h和2000kg/h的循环流化床热裂解装置[16]。逡逑4逡逑

反应器,原理,生物质,石英砂


图1-2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原理逡逑(3)旋转维反应器逡逑旋转锥反应器的原理如图1-3所示。生物质物料与热的石英砂从主反应器上方一起进逡逑入锥体的底部,当锥体开始旋转时,由于离也、力的原理,,生物质物料与热石英砂一起沿着逡逑高温壁面螺旋上升,此时生物质物料发生热裂解形成挥发分和焦炭。挥发分从锥体的上方逡逑离开后经过旋风分离和冷凝得到生物油和尾气。焦炭和石英砂从旋转}宓牟嗝鎎顺龆义先肴忌掌鳎固吭谌纪炱髦腥忌占尤仁⑸埃婧笕鹊氖⑸爸匦掠肷镏饰锪弦黄鸾脲义闲吨小P斗从ζ魇怯珊衫迹裕鳎澹睿簦宕笱Х⒚鳎郏保罚荩⒂珊衫迹拢裕枪窘徊椒⒄瑰义希郏保福荨D壳案霉炯壕幸桓觯玻担埃耄纾璧男斗从ψ爸迷诼砝次餮窃诵校婧笥质芪五义辖ㄔ煲桓觯担埃簦涞男斗从ψ爸茫币桓觯保玻埃簦涞纳镏嗜攘呀馔醭д诔锘校郏保梗荨e义希茫瑁幔蝈义希悖铮恚猓酰箦寤蝈巍ⅲ咤义希蝈巍╁澹疲欤酰邋澹纾幔箦义希澹俊澹校颍铮烨桑椋箦澹纾幔螅澹箦危慑澹掊澹掊澹慑义希幔睢#觯幔穑铮酰颍箦危皱义希危翦骞丁p逦I逡逑/应石鸣立琴与邋.;^邋■邋HOI邋sand逦C兰告逡逑\邋.……-从原‘,:谷,Jil—…‘逦Rwtor逦1逦逦逡逑>-■逡逑Vjf邋^A逦:z昔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锡锋;陆强;郑冀鲁;郭庆祥;朱清时;;生物质热解与生物油的特性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6年12期

2 王琦;王树荣;王乐;谭洪;骆仲泱;岑可法;;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3 姚燕;王树荣;王琦;刘倩;骆仲泱;岑可法;;生物油替代动力燃油的研究[J];动力工程;2007年03期

4 姚燕;王树荣;骆仲泱;岑可法;;生物油轻质馏分加氢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4期

5 王琦;刘倩;贺博;王树荣;骆仲泱;岑可法;;流化床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取生物油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6 魏宏鸽;仲兆平;;生物油催化加氢提质的研究进展[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9年03期

7 王琦;姚燕;王树荣;骆仲泱;岑可法;;生物油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酯化试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5期

8 张会岩;肖睿;肖刚;宋启磊;潘其文;;玉米芯流化床快速热解制取生物油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10期

9 程文龙;刘阳;张宏泽;赵锐;;利用随机近似热探针方法的生物油热物性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年10期

10 崔洪友;王景华;魏书芹;马成亮;禚淑萍;王丽红;李志合;易维明;;酸碱电位滴定法测定生物油中总酸含量[J];可再生能源;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玉福;胡献国;王琼杰;李文东;;生物油的精制对其腐蚀与磨损性能的影响[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张琦;常杰;吴创之;王铁军;;生物油改质提升研究的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3 王九;陈波水;方建华;安建勇;;新型代用燃油—生物油应用研究进展[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玉福;胡献国;俞辉强;胡立人;;蓝藻/绿藻共液化生物油的润滑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刘春泽;张睿哲;杨静;戴立益;;藻类水热法催化转化为生物油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8分会:绿色化学[C];2014年

6 周东;张良;张士成;付洪波;陈建民;;大型海藻浒苔水热液化提取生物油[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7 田启魁;吕兆林;张行;李瑞;;快速热解生物油萃取分离工艺基础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刘松锋;高岩;王洪艳;;近临界水提取棒状玉米秸秆中生物油[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9分会:应用化学[C];2014年

9 王丽红;易维明;柏雪源;殷哲;;生物质热解产物分析与生物油/柴油乳化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刘荣厚;蔡均猛;邓春健;梅晓岩;沈飞;吴汉靓;王远远;黄彩霞;;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的研究进展[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纯友 通讯员  汪明星;生物油在肥试产成功[N];安徽日报;2007年

2 记者 姜海;美开发出家禽废弃物转化生物油装置[N];科技日报;2007年

3 邱阳;新技术可用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制取生物油[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4 记者 彭德倩;5吨浒苔=1吨“生物油”[N];解放日报;2010年

5 记者 刘纯友;两吨秸秆可产生物油一吨[N];安徽日报;2006年

6 记者  陈敬农;两吨秸秆可产一吨生物油[N];科技日报;2006年

7 赵佳怡;从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中获取新能源[N];中国建材报;2011年

8 特约记者 杨保国;中科大热解液化秸秆制生物油[N];大众科技报;2006年

9 记者 赵凤华 通讯员 信永华;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可制取生物油[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赵凤华 信永华;从烟道气中“寻找”生物油[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本文编号:2693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693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c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