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碟式太阳能吸热器的性能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05:55
【摘要】:太阳能是一种能量巨大、遍布世界且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所以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常规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太阳能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 太阳能热发电是一种高效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方式,目前主要有槽式、塔式和碟式三种。与槽式和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相比,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启动损失小,光电效率高达29.4%,在三种发电系统中位居首位,因而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碟式聚光太阳热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太阳能吸热器的作用是将聚光器反射聚集的太阳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并传递给热媒,其吸热性能直接影响光热转换效率进而影响到整个热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因此研究吸热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首先提出了一种新型腔式吸热器,继而研制了包含新型腔式吸热器在内的碟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初步研究了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热性能并分析了腔式吸热器的吸热性能。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鉴于腔式吸热器的热损失在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总损失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综合考虑与吸热器热损失相关的因素、吸热器的形状以及内部传热元件对腔式吸热器热性能的影响,本课题研制了一个整体半球状腔式吸热器,腔体外面包有保温材料。吸热器采光口面积与内表面积的比为1:8,采用八根180mm长、外径14mm、壁厚2mm的重力式热管作为吸热器的传热元件,它们均匀在半径为85mm的圆周上,安装倾角为15°,吸热器腔体内的热管部分长90mm,蒸发吸收聚集的太阳辐射能,保温层内是长40mm的绝热段。在热管内部充有无机换热工质。在热管蒸发段涂有Pyromark2500选择性吸收涂层。 2.在兰州市皋兰县建成了包含新型腔式吸热器在内的碟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初步研究了腔式吸热器的性能。2011年11月29日、2011年12月1日、2011年12月5日以及2011年12月22日(冬至)的实验结果表明:吸热器的腔体中心温度、采光口中心温度、吸热功率以及光热转换效率都与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首先随时间逐渐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而且腔体中心温度和采光口中心温度的最大值总是出现在太阳直接辐射强度最大值出现的附近。分析发现,光热转换效率的最大值通常出现在吸热功率最大值的附近。在太阳直接辐射量为505.5W/m~2时,吸热器的吸热功率为1686W,热效率为80.6%,即表明本腔式吸热器具有良好的吸热性能,实验所涉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是影响碟式太阳能集热吸热系统中吸热器的吸热功率和热效率的重要因素,文中最后分析了本实验系统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本课题的创新点是研制了新型腔式吸热器并初步揭示了新型腔式吸热器的吸热性能。 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是一种结构简单、布局灵活、发电效率高、系统优化潜力和成本降低潜力大、初始投资少、应用前景广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国内外关于该系统的研究很少。本课题设计了一个新型腔式吸热器,并在兰州的天气条件下进行了初步性能实验,研究成果对碟式太阳能发电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66008/E0607)、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重点项目(2010GA8600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1BAD15B03)、甘肃省教育厅项目(0803-06)、“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项目(09-0165)、甘肃省建设科技攻关项目(JK2010-29)、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1011GKCA030)、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09-0258)和兰州理工大学“红柳杰出人才计划”(Q201101)的共同资助。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K513
【图文】:

分布图,太阳能资源,分布图,辐射量


将中国划分为 4 个太阳能资源带,如图 1.1,表 1.1 是这 4 个太阳能资源带的辐射量指标[2]。表 1.1 中国 4 个太阳能资源带的年曝辐射量Fig.1.1 Four solar energy resources with the amount of year’s radiation exposure in China资源带号 资源带分类 年曝辐射量(MJ/m2)Ⅰ 资源丰富带 ≥6700Ⅱ 资源较丰富带 5400~6700Ⅲ 资源一般带 4200~5400Ⅳ 资源缺乏带 <4200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光伏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


识地不断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科研投入不断增多,鼓励和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也不断出台,加大了光伏产业的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光伏产业的发展。然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不可忽略的缺点。光伏发电需要很大的面积,且所需成本太高,远不能满足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要求;另外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转换效率较低,这依旧是国家乃至世界研究组一直以来希望妥善解决的问题,因此,和光伏发电相比,太阳能热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最有前途的发电方式,是太阳能利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1.1.3.2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槽式太阳能热发电主要是借助槽型抛物面聚光器将太阳光聚集反射到接受聚热管上,通过管内热载体将水加热成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4],如图 1.2 所示。收集装置的几何特性决定了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聚光比较小,通常在 10~100之间,运行温度达 400℃[5],属于中温发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新石,黄护林;带有透明蜂窝漂浮式选择性吸热器的小型净水太阳池数值模拟分析[J];太阳能学报;1995年03期

2 杨敏林;杨晓西;左远志;;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技术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10期

3 邢玉明,崔海亭,袁修干;高温熔盐相变蓄热系统的数值模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李鑫;;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中的热电转换技术[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11期

5 侯欣宾,袁修干,崔海亭;太阳能热动力系统吸热/蓄热器能量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2年03期

6 崔海亭,袁修干,邢玉明;操作参数对组合式吸热器热性能的影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杨敏林;杨晓西;张珊珊;;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性能及工作介质的比较研究(英文)[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8 王锦侠,车茂隆;抛物盘镜太阳灶热性能的试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1982年03期

9 侯欣宾,袁修干,崔海亭;组合相变材料换热管吸热器性能的数值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2年06期

10 董克用,袁修干;微重力条件下相变材料容器的二维瞬态热分析[J];太阳能学报;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成;;饮水机用半导体制冷的热管式吸热器研制[A];江苏省制冷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张海燕;王建平;张崇巍;刘伟;;交错分布式多镜面聚光系统[A];PCC2009—第2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萍;张迅;丘茹曼;罗锡璋;;多纵模光泵腔式远红外激光器中的能量交换过程[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魏琪;赵俊;;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性能实验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宝骏;姜兴有;梁军保;李颖;周萌;;太阳能光纤自贮能照明系统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何志国;张光生;徐风清;;一种背腔式平面螺旋天线的小型化设计[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7 苏晓莉;;背腔天线相位中心的分析计算[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8 王力坚;沈秀英;陈涵奎;;微波固态源扫频、稳频的计算机控制方法[A];1989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9年

9 丁卫平;徐金平;;微带贴片天线电磁辐射特性分析的FEM/PML方法[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宋述显;刘东成;邓次平;;医用双波段毫米波治疗仪[A];1993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谋财的头脑 淘金的助手[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2 杭春燕邋高杰;江苏节能减排融入生活细节[N];中国环境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戴志忠;桑普平板式集热器独领市场风骚[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4 本报驻柏林记者 魏爱苗;西门子:新能源产业风风火火[N];经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禾;捕捉最大量的太阳能[N];科技日报;2009年

6 种昂;投建亚洲首个光热电站 皇明加码太阳能发电[N];经济观察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建专;南洲新能源:让太阳“落进”寻常百姓家[N];江苏科技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俊鸣;“榨干”太阳能[N];科技日报;2006年

9 魏衍亮;SOLAR太阳能热水器专利技术扫描[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刘垠 项煜虹;节能减排展上演创意大比拼[N];大众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兰;太阳能碟式/碱金属热电转换系统中热管式吸热器对流热损失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文玉良;熔融盐横纹管吸热器传递特性与强化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铁;碟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用斯特林发动机的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4 杜景龙;碟式斯特林太阳热发电系统太阳模拟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刘颖;太阳能聚光器聚焦光斑能流密度分布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王刚;太阳能利用中的热物理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丁双红;全固态拉曼激光器理论与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韩延民;太阳能高倍聚光能量传输利用理论及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刘兆军;高效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江守利;反射聚光利用太阳能的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珍;碟式太阳能吸热器的性能实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2 毛青松;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腔式吸热器光热性能的数值研究及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康剑南;太阳能腔式吸热器热性能和热应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王建楠;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熔融盐吸热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10年

5 何坚;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模型构建和优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征;斯特林发动机及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模拟和优化[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7 孙加滢;太阳能聚能系统能量传输特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刘孟;太阳能高效吸热陶瓷材料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朱建坤;太阳能高温熔盐传热蓄热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10 宿建峰;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及性能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本文编号:2737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737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a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