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棉秆直接热解炭化工艺参数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07:23
【摘要】:农作物秸秆从生产、收集、加工、运输到能源利用转化,秸秆废弃物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针对该问题,将农业废弃物棉花秸秆转化为绿色能源---生物炭,进行分散式热解炭化技术有效利用棉秆资源,不仅能变废为宝,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综述分析国内外在废弃生物质原料热解炭化方面开展的研究,提出将农业废弃物棉花秸秆采用分散式热解炭化的模式,从炭化方式、炭化装置和影响固体产物得率的因素方面进行试验研究,达到生物质秸秆资源的就地处理、经济利用的目的。本论文以农作物秸秆棉花秸秆为对象,通过直接热解炭化为技术路线,利用分散式热解炭化炉,以固体产物生物质炭为目标产物,深入地研究直接热解炭化的影响因素和目标产物的性质,为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得到以下研究工作: (1)研究棉秆的机械物理特性测试、元素分析和热重动力学分析。基于原料的成分和热失重的关系出发,分析棉秆直接热解固体产物得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直接热解棉秆合适的的参数范围:最低温度大于300℃、最高温度小于600℃升温速率小于30min/℃。 (2)分别在不同热解装置中对棉秆进行热解炭化试验研究,工艺参数选择不同热解温度、不同保温时间和不同升温速率,获得热解前后的原料质量变化及热解参数与热解产物的关系,经分析得出:未经粉碎的棉秆在热解温度400℃进行热解炭化后,生成的秸秆炭的比例最高。在棉秆热解过程中,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热解固体产物质量不断减小。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直接热解最优组合的热解工艺参数为:热解温度400℃,升温速率5℃/min,保温时间2h。其得炭率可达49.98%。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得到优化工艺参数,研究表明分散式炭化原料与燃烧原料质量比2:1,得炭率达50%。 (3)利用ANSYS软件研究生物质热解炉内部温度场的分布,分别对热解炉炭化室、燃烧室和添加传热片后炭化室内温度的变化进行模拟。热解炉内由于气体的流动,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且温度差异较大。为了满足热解所需温度,必须要有足够的保温时间使炉内温度达到设置温度,才能让炭化原料充分炭化;为了保证原料的完全炭化,在热解炉的设计中要尽量增大烟囱与炭化原料的接触面积;通过对炭化室在500℃温度场变化情况的分析,发现接近炭化室外壁和外侧的温度偏低,在改进方面可以通过添加保温层来解决。炭化炉的底部温度偏低,可以通过添加传热片的方法,利用传热片良好的传热效果将热量传递到底部和侧面,尽量达到温度场的均匀分布;将添加传热片先后炭化室内温度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添加传热片的效果很明显,温度死角明显减少,提高了底部温度和外侧温度。 (4)分析了不同热解条件下的固体产物性质。随着热解条件的改变,固体产物质量分布比例和产物中各元素的比例都发生了变化。采用SEM、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仪等分析仪器对直接热解炭化的固体产物理化结构、固定炭含量等进行分析。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固体产物中各元素含量都发生了变化。在500℃时,棉秆炭中的固定炭含量最高。对棉秆热解后的固体产物理化特性进行研究得到,棉秆炭发热量接近30MJ/Kg,含水率小于6%,灰分小于9%,挥发分小于30%,固定炭含量32%,堆积密度421Kg/m3,堆积角58.16。,摩擦系数0.45-0.60,流动性指数69.1。棉秆炭不易于成型、不易流动和发热量较高。 (5)分散式热解炭化炉应用预测分析。从原料适应性、能源转化效率、分散热解炭化与集中建厂炭化、秸秆压缩利用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方面,预测炭化炉的可应用性。通过试验发现,炭化炉不仅适用于棉秆,还可以普遍适用于大部分农作物秸秆和农林废弃物。预测分析以10000t/a炭化棉秆为例,比较炭化成本,表明分散就地炭化与集中建厂炭化、秸秆压缩利用,分散炭化成本较低,利润较好。 生物质热解炭化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与生物质原料的种类、外界环境等有很大的影响,还与热解工艺参数和实际热解设备条件有关。本文对生物质资源中的棉花秸秆展开热解研究,通过试验和仿真分析,研究利用生物质资源高效的热解工艺和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K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宇;申哲民;王茜;刘婷婷;马晶;;生物质活性炭制备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2 邹吉华,邹吉红,王志伟;热解法处理生物质废渣的最新技术[J];北方环境;2000年04期

3 母军;于志明;刘婧婧;;废弃人造板炭化产物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S1期

4 于雪斐;伊松林;冯小江;张齐生;;热解条件对农作物秸秆热解产物得率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S1期

5 卢洪波;苏桂秋;贾春霞;张冬雷;韩汝刚;;生物质秸秆热解反应及动力学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郭胜;赵淑红;杨悦乾;闫以勋;;除芒稻种摩擦特性测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7 吴恩熙,颜练武,胡茂中;直接碳化法制备碳化钒的热力学分析[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3期

8 王楠;陈敏;王洋;冷威威;;碳化秸秆作为金属液保温剂的研究[J];钢铁;2007年10期

9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徐正进;;生物炭应用技术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1年02期

10 魏飞;刘建辉;;敞口快速炭化窑及配套设备的研究[J];硅谷;2009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建芬;生物质催化热解和气化的应用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徐庆福;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评价与产品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37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737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f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